
《道德经》启示后记:岁月流光
下篇:千秋的泽润
作者:焦仕启
老子通过《道德经》的思想,推崇人们创造的东西不占有、做出的功绩不自恃、养育的东西不主宰……因为,人从出生到撒手人寰,没有真正占有、依恃、主宰的东西,一切都是经历;明白了这一点,且正确矫正了自己的言行,才算具备了玄德;并且,幸福依傍在灾祸的里面,灾祸藏伏在幸福的里面;所以,谋划困难的事情时,要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做较大的事情时,要从细节着手;同时,应在祸患还未出现时,就有所作为地加以消除;在大乱没发生之前,就应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而且,规律对任何人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行的善事之人,且千里行程,亦是一步一步走出,达到累积致远。
当然,现实中的许多人,习惯于“凡是有利的事就去做,反之则拒绝”,这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虽无较好文化素质,也没读过《道德经》,只因悟出了“上善若水”的道理,却能成就老子认定的高贵灵魂、品质和实现“与而不争、反得更多”的结果,其所为无不令人深思和赞叹;比如,大连乡下有个闭塞、落后的高明村,有个寡妇高瑛与儿子相依为命,可一场车祸却夺走了她儿子 生命,她只是默默地抱着儿子的骨灰,在大连游览了三个景点,完成了儿子生前宿愿后,竟没要公交公司的任何赔偿,进而惊呆了公交公司的所有领导;并且,当公交公司领导把她送回高明村时,又被高明村的穷困、荒凉和她家穷得四壁皆空的状况,再次震撼了,也更无法理解她不要索赔的原因?!可是,高瑛却赢得了“伟大母亲”的一片崇高敬意,还换来公交公司和许多各地的人,纷纷向她和高明村捐钱、捐物、出力,帮助当地发展的热情关怀,进而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那么,这位母亲虽没读过《道德经》,却以行动践行了《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和“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整部学说的灵魂思想,诠释了人生“学习当做加法、选择要做减法”和“人生不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深邃道理。
同样,1814年有一个考古队,去到撒哈拉沙漠考古,沿途看到许多探险人的尸体,队长就让队员给安葬后再继续走;对此,许多队员因误事而不理解,可队长仍继续吩咐这样做;终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也相继完成了考古任务,可回去的路上,沙尘暴却淹没了沿途的路标,正当大家满脸绝望时,有人发现了许多小沙包,走过去扒开才知,竟是他们埋葬尸体时留下的沙包,自然这些沙包的“路标”,最终指引他们走出了从未有前例的死亡地带,回到了营地;同样,二战时最黑暗的纳粹集中营里,也曾有一个“发傻”的怪人,每天都微笑着向纳粹看守们打招呼,时间久了,大家都认识他了;当纳粹败亡欲处决所有在押人时,他不知道,仍热情地向纳粹军官们打着招呼;结果,大部分人都被拉出去枪毙了,唯他被留下保住了生命;这看出,一个看似“愚蠢”的善念,可能多不被人理解,却又常会出乎意料地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类似以上的例子举不胜举,都是看似“很傻”的状态、善念或行为,最后却又都奇迹般地拯救了自己或别人。
或许,人们的生命中,除了功用、能力、财富、地位、权力等,多数人尚未想过,也需要留出一片空白,用那些“无用”的善念和言行承载一下灵魂的高贵,或用宽恕成全灵魂、用善良和爱意塑造命运;因为,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而善于给自己留些空白的人,便会呼吸畅快,春风得意时,空白里填充思考,就不会让得意冲昏头脑;心里痛苦时,空白里填充安慰,心灵就不会窒息;产生烦恼时,空白里填充快乐,笑容便会增多;身处孤独时,空白里填充友谊,就会再塑第二个自我;实际上,原本每个人都有可贵的品质,只是多数人在利益面前,往往都选择了抛弃,只剩下“寸土不让”的利益争夺;可是,一旦静下来时,就不难发现,一些细小而看似无用的宽恕、善念、微笑和热情,无一不体现着一个人的优雅、从容与修养,也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践行者的命运,这正是《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邃所在。
事实亦如此,史书载:姜子牙半生寒微,颠沛流离,但能动心忍性,等待时机,终于在年近80岁时,遇到明主文王和武王,助其推翻了纣王,灭商建周,这告诉我们:人应“时则动,不时则静”;生活中,也许一个人的修炼或等待会很漫长,或许亦将耗尽耐心,但只要不放弃,坚持前行,终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因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蛰伏不是托腮静坐,也不是虚度光阴,而是默守信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当有了足够积淀,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把握住,正所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亦是《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心灵持虚和至极笃定状态。
当今社会,许多人终日处在神经紧绷、脾气暴躁、又忙又烦的浮躁中,无“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淡然,自然也无“心静者胜”的结果,更不符合《道德经》提出的人不应破坏四大天规;一是为人之道:层次低的人复杂,境界高的人简单,如一个人欲望过多,身心就会终日焦虑不安,无法学会以简驭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舒适,守住本心、回归本我;山西有许多历史留下的豪门大宅,当年辉煌一时,如今全是不相干的人拿钥匙;二是处世之方:层次低的人强势,境界高的人随和;老子讲“上善若水”,是指人的随和应像水一样,柔软且可以包容万物,不钻牛角尖,才能换来好人缘,脚下的路亦会自然变宽;三是养生之法:层次低的人“养”,层次高的人“顺”;司马迁说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史官,通晓养生,称其是“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反观一些当代人,却饮食挑剔,强度锻炼,违反了“养身实则养心”的规律,也就无法做到“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和顺其自然,更难收到养生效果;四是谋事之术:层次低的人“收”,境界高的人“放”;好的领导者一定是努力激活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用条条框框去压榨;好的教育也一定是鼓励孩子释放天性,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训斥;因为,万事万物皆有向上的本能,这就需要尽量减少无用的控制和压抑,多顺应天性,引导和激发生命的活力。
古人强调做到“心顺、言顺和行顺”,便会一顺百顺;因为,心顺是《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点拨;言顺可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亦是指人应“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和行中有善”;行顺则是顺时而动,是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警示;如此,人们做到了心顺,才会迎来心态平和、心胸宽阔、心境澄明;言顺则是话语友善、言谈和气、温和有度,辅正行为;行顺则能做事有谱、遇事沉静、眼界开阔和成就未来。
诚然,我国民间也流传着“跟《金刚经》学做人心态、跟《易经》学生存技能、跟《道德经》学生活之道”的说法,皆反应了我国古代先贤的国学思想和影响力,也客观地揭示了我国国学文化遗产的普世和传承价值。
过去,虽然道家的“清静无为”,饱受“消极遁世”的误解,但客观上不能否认,《道德经》却一直影响着人们尊重规律、懂得取舍、分清主次和活得通透,引导着人们适时而做和排出干扰,可谓光茫普照千秋,泽润后人,余味无穷,激荡着“大道无尽,生命不息,化育灵魂,滋养生机”的无限生命力。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