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国学经典摘录有想(五)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大学》经典摘录有想之五。愿以文铺路,心能相通,路有光明。
原文摘录: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就称为知道了根本,这就称为理解到了极致。
个人感悟:
按照朱熹解注的这章的意思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格物”。但是从原文字面意思“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更像是在说“致知”,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根本,才能成为“识”。正文中却没有关于“格物”的其他的解释。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在历史的流传中,很多文字都流失了,很多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删减古人的文字,这让我们失去了宝贵文字资源。
“格物”是后来王阳明心学理论“格物致知”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格物,我的理解是,万物一理,一株竹子的生长过程虽然看起来和人生长过程完全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核心的理论是相同的。《楞严经》里对于这个道理的阐述叫“因缘和合”。一个普通的杯子放在你的面前,需要有人把它放在这里,而这个杯子需要有人制造、运输、贩卖,才能到使用,再往前分析制造这个杯子需要需要陶土、需要水、需要火、需要模具,还要烧制炉和恰当的温度,所以放在你面前的一个普通的杯子,就是因缘和合而来的。杯子是这样,竹子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所以“格物”就是见微知著从中窥测到天地运行的道理,从而达到“活明白”的境界。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活明白”的其实很少。别看他们学历一筐,从三岁进幼儿园到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不是十年寒窗,而是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能读到内心澄澈不忧不惧收放自如的,我个人觉得寥寥无几。当然我希望是我判断错误,从我的学习经历来说,应试教育学到的除了紧张和一堆与生活无关的东西之外,那些学历真没有增加内心的力量。反而是那几本薄薄的哲学课本给了我一点光明。我曾经对量变肯定会引起质变充满了绝对的相信,并以此来鼓励自己不断的学习,后来有一个悖论说环卫工人每天四点钟就起来打扫卫生,如果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话,他们应该是收入中上的一批人,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现在看来还是“因缘和合”理论更适合本土的情况。
所以“格物”这个理论就非常重要。我们无数先贤典籍都证明过人和万物甚至整个宇宙是相通的,但可惜的是这个相通的纽带反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给模糊了。我们都知道要热爱大自然,但是为什么热爱却知之甚少。仅仅是因为植物能给我们制造氧气吗?那么大山雄伟大河奔放大路朝天,不会制造氧气,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而且我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度降低到了几乎没有感知的地步呢?是啊,夏天我们依赖空调降温,冬天我们依赖暖气供暖,出门有汽车,在家有手机,似乎我们与大自然是两套系统,只有想去旅游或者遛弯的时候,才能接触户外空间。但是我们有没有认认真真的看过一株花,结结实实的拥抱过一棵树?从而来印证我们生命的存在。
“格物”应该是我们极其重要的一课。都说“断舍离”,而要能做到断舍离就必须先学会格物。物人一理,才能真正热爱自然,理解社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