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求 多彩的人生
——再访徐悲鸿先生大弟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画家戴泽先生
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悲鸿先生的大弟子、著名画家戴泽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说到这里,戴泽先生告诉我他在创作中,肖像画、风景画和历史画居多。他还告诉我,他一向注重写实,他的艺术观是“自然高于一切,”这是法国大画家科罗的名言。对于写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的理解,戴泽先生的看法,简单朴素,看到的人物或景物很美,就不自觉地记录下来。虽然不像照相机那样逼真,但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还是难能可贵的。
在采访中,我看到戴泽先生在记录他喜欢的人物或风景时,不自觉地记录下来那些逝去的岁月。在他的画笔中,记录了40年代大学生的朴素模样,记录了抗战时期绿树掩映下的中央大学校舍。最让老先生感慨的是他画的一位女同学林树芬半躺着看书,而这位同学在去旅行的途中,船在海上翻沉,因而葬身海底。而戴先生的这幅画似乎唤醒了那已经不能重来的过去,当然那当中也记录了戴老那深深的情怀。
我们注意到,戴先生的许多画还展现了共和国的英雄史。其中,1954年到1964年,他创作了许多战争画如《张献忠》《义和团》《太平军大败洋枪队》,那当中他把他的民族自豪感融进了他的创作中。除了这些,戴先生还颇有兴致地给我们介绍了一幅画,那是林彪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李铁根的画像。这些已经被我们淡忘的过去,再一次在这些绘画中得到追忆和重现。
在谈到桃李满天下时,戴老更是颇为动情。是的,戴泽先生教授的弟子已经不计其数,其中有不少还成为了著名的画家,戴泽先生亦颇以他们为荣。戴先生还给笔者讲了一段课堂的逸事,以前的学生跟老师反映情况,提意见,都不能直接跟老师说,要派班代表把他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再跟老师说。
其中,有一个女同学就托班代表去说,戴泽先生上的课光说不练,无法提高。于是,戴泽先生下次课的时候,就亲自动手,给学生示范。接着,这位女同学又跟班代表说,还不如不动手。戴泽先生丝毫没有责怪之意,只要能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他都不遗余力地去做。后来,这个女同学成为著名的女画家,这与戴泽先生这种宽厚的教育风格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如果一味强调遵守某种既成规范,就不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听到这个故事,笔者的感慨颇深,这里也彰显了他人格魅力和对艺术的忠诚探求。
短暂的交流跃然纸上,但我的心仍激动不已,正因为这样,我仍不会收笔。尽管戴老年岁已高,但他的执著追求一刻都没有停下,他将用他不懈的永恒追求和多彩的人生,谱写新的更新更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