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冰雪旅游旺季,到黑龙江体验冰雪魅力的游客激增。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红星村的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简称“民俗馆”)也迎来了大量游客,刨子、镰刀、斧子、簸箕等老物件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民俗馆是一家以展示北方民俗文化为主的民办博物馆,一直坚持公益办馆,免费开放。该馆馆长黄彦辉说,民俗馆通过收藏文物、展示文物、传播文物,助力文博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哈尔滨市南岗区居民吕雪峰将家中珍藏已久的夏普红外线搜索机捐赠给民俗馆……2013年开馆的民俗馆现有馆藏文物4万多件,其中一小部分是捐赠而来。黄彦辉的父亲黄信章收集的3万多件民俗老物件,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馆典藏部主任黄彦飞介绍,民俗馆的老物件以黄河以北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物件为主,也有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文物。近年来,民俗馆推出了黑龙江民俗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巴彦县历史文化展等25个展览。该馆还在数字化服务方面进行了提档升级,包括创建了云上博物馆,使用了博物馆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了展览讲解数字化、展览音像数字化、游客登记数字化、展馆管理数字化、安保监控数字化等智能化服务,其展览也实现了汉语和英语的同步讲解,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
2024年,民俗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走进民俗馆,从满族的悠车、鄂伦春族的服装到赫哲族的建筑,再到锡伯族的图腾,铺展开一幅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图景。众多的文物和精美的展览及优质的服务让游客流连忘返,他们在各个展览区拍照留念,并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了解北方民族的发展历史,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民俗馆还通过开展研学旅游、乡村民俗展示等活动提升影响力。2024年2月23日,民俗馆举办了中式婚礼体验活动。志愿者分别扮演“新郎”“新娘”“媒婆”“迎亲家属”“轿夫”等角色,“新郎”穿着传统的红色礼服,“新娘”坐着“八抬大轿”,伴随着锣鼓唢呐迎亲队伍缓缓而行,场面非常喜庆热闹。过往群众纷纷驻足观看,用手机拍摄记录,了解并感受传统的中式婚礼习俗。
民俗馆与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开展研讨会、举办民俗论坛、创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进行合作,如清华大学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民俗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巴彦县教育系统合作,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与武警某大队巴彦中队合作,开展学雷锋纪念活动。特别是开展的送展览到基层活动,受到了群众欢迎。
目前,该馆正在依托文物资源设计推出手链、T恤衫、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带动民俗馆热度提升。黄彦辉说,民俗馆将在扩大影响力上继续发力,推动民俗馆建设再上新台阶。

民俗馆开展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