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奶奶倒开口了:“是,你要是把这媒保成了,可积了大德啦!”
“我想没啥问题!好,刚才咱们不是讨论咋过年呢吗,这可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看看大家都有啥高招。”王爷爷把话题又扭转过来。
“嗨,这还真是个难解的题。我们隔壁那小两口,今年就为上谁家过年,吵得不亦乐乎,结果是小两口各回各家、各找个妈,差点要离婚。你们说这有多不和谐?”齐爷爷说。

一直没发言的孙奶奶听了大家的发言摇了摇头说:“这可有啥难解的,俺家儿子、孙子都是独生子,这些年都是今年中午在我家过年,晚上去媳妇家吃饺子,明年再倒过来,两家一商量不就得了吗!”
“这做法能行。可我娘家侄子的做法更好,连着三年了,小两口提前订好机票,带着双方老两口去海南旅游度假,你们瞧,照片都给我发过来了,俺那兄弟媳妇两口子乐的有多美。”赵奶奶说着,打开手机给大伙瞧。

“旅游是不错,可不见得谁家都适合。经济条件有没有,老人的身体能否行?要我说,我们家的做法比这还好。”年龄最小的张爷爷的话刚说出口,大伙儿就一愣,齐刷刷的把眼都盯住了他,“你有啥高招,快说说让咱听听。”李奶奶说。
“我呀,当初我女儿结婚前买房,就是我们和亲家两家出的资,房本上写的俩孩子名。”
听张爷爷这么说,性急的刘奶奶忙说:“你就说咋过年吧,干嘛说起买房的事儿来了,婆婆妈妈的,像个老娘们似的。”

“你别急呀,不说买房咋说过年呀!从打我闺女结婚第一年开始,我们俩亲家就协商好了,过年就都在一块儿。”
“在一块儿,那在谁家呀?”刘奶奶又沉不住气的问。
“我们在我闺女家,他们在他们儿子家呀!”
“啊!上小两口家过年呀!这不合规矩呀!”有人摇头说。
“你们呀,思想太守旧了!现在是改革年代,到闺女、儿子家过年,这有啥不合规矩的?你们不知道,我们两亲家年纪相仿,有共同语言,两家两代人在一起有多热闹。晚上一块儿喝酒吃饺子、看春晚、打扑克、聊天、守岁,那才叫三十黑夜坐一宿,可开心呢!”张爷爷一边说着,得意的直晃脑袋,好像还陶醉在大年夜一样美。

“是呀,这招儿是不错!不过俺那亲家脾气太犟,跟他说不到一块儿呀!”
“我看这招儿行,今年我就和俺亲家商量商量!”
“好主意,我看也没问题。不过俺闺女家屋子面积太小,要是两家在一块儿得去饭店。”
大家议论着,有的点头,有的点赞,只见李奶奶说着说着站起来说“行,这是个招!说话不就腊月十五啦吗,孙媳妇回来我就跟她说,让她把老爹接过来一块儿过!”

“对,马上就过团圆节。老嫂子,事儿办成了可别忘了请我们大伙儿喝喜酒啊!”王爷爷说着,诡秘的一挤眼,把大家都逗乐了。
大伙儿齐声说:“对,别忘了请大家喝喜酒啊!”
李奶奶听大家这么说,没言声儿,只是抿着嘴笑,扭着身子美滋滋地走了。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期
《过年讨招(下)》-张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