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殷之光老师,自从踏进文艺圈后,爱朗诵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普及朗诵,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遍了东西南北城。那年月,没有一丁点儿酬劳。全凭的一腔热血。可殷奶奶认为儿子干的是正事好事,就把家务全揽下来了。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对三四十岁的妇女不算啥,可是对于缠着双足五十多岁的殷奶奶又谈何容易!但老人家却日复一日默默地干着。
*****开始了,殷老师下放来到河南,"床前明月光",劳累一天的他躺在床上,流泪了,想起了相依为命的母亲,"慈母手中线",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一定是戴着老花镜,正一针针,一线线在给他补衣服、缀扣子吧?也许她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到楼下副食店买上二斤肉,切成小方块做成红烧肉,等着晚归的他?有时候他在睡梦中惊醒,连声的喊着妈妈……
“四人帮"打倒了,文艺舞台春风融融,朗诵事业喜逢春雨,蓬勃的发展着,演出更加繁忙了。为了钟爱的朗诵事业,他毅然辞去了中央广播文工团的职务,带领着团员﹣﹣北京朗诵艺术团的团员,走南闯北,四处巡演。有时一出去,少则十来天多则一个月。临走时,他把一把火柴棍递到殷奶奶面前说:"妈,我走了。我走了一天,您就拿出一根棍,拿没了,我也就回来了。"然后他买好米、面、粮、油就出发了。同时他再三嘱托邻居杨大娘帮助照看。
等到回来的那一天,不管多晚,屋里的灯总是亮着,妈妈在等儿啊!头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洗脚。他慢慢地洗,轻轻地揉,他一边洗一遍哽咽地说:"妈,苦了您啦!"
有一次外地演出,他得知母亲脖子上长瘤的消息,便连夜赶回北京,一连多日,扶着老母,四处拜医治病,可谁知已到了癌症晚期,他推掉了一切活动,整日守在母亲身边,寸步不离。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殷老师当时尚未成家,只能一个人端屎端尿,洗衣擦身,给母亲讲笑话,朗诵诗,尽一切孝道。母亲疼得厉害,可脸上仍堆着笑,大声地说:"之光,你念的好听,真好听"。殷老师强作欢颜地说:"妈,这点小灾小病,对您来说,算个啥?"。"男儿有泪不轻弹",坚强的殷老师背着母亲也是大把大把的流泪。
1987年3月31日下午,殷老师主持完《为了明天》大型朗诵会赶到家里时,母亲只是吃力地看了他最后一眼,然后拉着他的手,带着对他的无限牵挂走了,脸上却依然充满了微笑……每逢母亲的祭日,殷老师便在母亲遗像前摆上几碟甜点,斟上老人家喜欢喝的酒,带着妻儿三鞠躬,他流着泪说:"妈,那时您喜欢喝点酒,可咱家没条件,只能给您打点散装酒。如今好了,咱富
裕了,您多喝点,在那边儿,您不用惦记我。看,我过得挺好!"
岁月悠悠,人生漫漫。母亲是水,儿女是鱼,水是鱼的天空。人间的真情是抒不尽颂不完的诗章。
如今,恩师也走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您把对母亲的爱都献给了中国的朗诵。
一个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一个为朗诵而生的人,一个视朗诵为生命的人,走了!走的悄然无声。恩师,殷之光先生,您给我们留下了中国朗诵!学生想您哪!
202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