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村名的由来
北街村隶属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办事处,与东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同称曲堤街。据《济阳县志》记载,曲堤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地。东汉时曾叫过“阳丘朔镇”,后因漯水绕镇而过,挡水之堤弯曲而更名为“曲堤”,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代的曲堤,有坚固的城墙及护城河。城墙有南北东西四方大门,南门叫“阳丘朔门”,北门名“济武中枢门”,东门曰“雅周门”,西门称“达圣门”。北街村内有众多古迹遗址。如“黑风口”、“无梁大殿”、“皇姑寺”、“烽火台”、“二郎庙”、“三星庙”、“古城墙”(围 子墙)遗址等。
北街村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据历史资料和村内各姓氏族谱记载,郭、商、傅、陈等姓氏族人原籍系河北冀州枣强县,于明初迁居北街村定居,距今有 600余年历史;先辈们世代以耕读为业,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街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先后出现过许多名人志士。 郭镛,郭姓四世祖,明承德郎(六品官职),官至山西大同府通判,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妻子黄氏系进士黄琏(济阳人)之女、黄臣(明正德间进士,官至大中丞,在朝廷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之姊,丈夫去世时,年方十九,含辛茹苦抚养二子(长子郭时序,遗腹子郭时秩),守节六十余年,被诰封太宜人,在北街建有高大的贞节牌坊。 郭时叙,郭镛之子,明嘉靖二年癸未进士。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考中举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考中进士,初任卢氏县知县;次任安陆州知州;三任刑部江西司员外郎;四任山西大同府通判,敕封承德郎;五任湖广襄阳府知府;六任山西按察司僉事,加封奉政大夫;七任山西布政司参议,政绩卓著。 郭梦畴,郭时叙之孙,为鸿胪寺序班(明代设立官职,从九品)。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一生好善乐施,助学济贫,主正抑恶,深为世人称颂。他崇儒重礼,曾捐金50两铸铜豆(古代一种食器)一百、铜爵(古代一种酒器)二十五送到学校,以供祭奠之用,又捐金五两塑先师孔子像及四配十哲像。为了办学,他又捐出100亩田地,让人耕种,承种者每年捐出10两银子,以救济贫困学生。他还捐出10亩地给闻韶台使用,让典守者承种,所得费用用来修葺闻韶台和闻韶书院,并做相关祭奠事宜,其功德一直被济阳人所铭记。
建国前后村内有52名村民先后当兵入伍,村内刘尚文,刘乃德二人走上战场为国捐躯。刘尚文,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战士,1952年4月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英勇牺牲。刘乃德,1968年2月参加革命,解放军3355部队战士,1969年4月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他们将青春和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他热爱的土地上。郭海,沈阳军区23早68师炮兵团战士,1978年3月入伍,1984年2月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大小战斗11次,被授予上尉军衔,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北街村乃至整个曲堤镇人民心中的英雄传奇,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珍惜和平不忘历史。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郭怀宝郭建忠“勤政廉洁为官两父子”郭晓涵郭建坤"姐弟高考双状元”等名人志士,这些都是北街村的骄傲。
北街村借助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了文化旅游研学活动。村内建有济水韶音博物馆,内含20余处展厅和上万件展品,展示了曲堤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博物馆通过情景化展示和多样的浸入、触碰式体验,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闻韶文化的韵味和乡愁记忆。这一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还带动了乡村的人气和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街村有着悠久的黄瓜种植传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种植,现有冬暖式大棚120个,拱棚10个,种植面积400多亩,且黄瓜以顶花、刺密、通直、短把、绿芯、脆甜等特点闻名,被誉为“中国黄瓜之村”。如今,北街村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特色村庄。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参观济水韶音博物馆,了解北街村的历史文化;可以走进黄瓜大棚,体验采摘的乐趣;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街村黄瓜,感受那份来自田野的清新与甜美。北街村,这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和英雄故事的村庄,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