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跨越千年的启示与指引
天 琮
诗经古韵越千秋,妙义深藏笔底流。
比兴传情诗意婉,赋陈叙事笔锋柔。
言辞质朴心灵触,韵律和谐耳畔留。
指引文途明正道,传承风雅永无休。

《诗经》这部诞生于 3000 多年前周朝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给予我们全方位的深刻启示,尤其是在写作领域,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诗经》记录了周王朝上下五百年间的社会百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作为各诸侯国的民歌,源自民间百姓的吟唱,题材丰富多样。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对纯真爱情的美好描绘,让我们看到古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历经千年仍散发着迷人魅力,影响着后世诸多文艺创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道尽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式微式微,胡不归?”倾诉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奈与痛苦,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这些诗篇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情感皆可入诗,平凡之中蕴含着无尽的诗意。
“雅”为“雅正之音”,是王室贵族朝会或宫廷宴请时的乐歌。虽多为贵族、文人之作,与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其中少数讽刺诗和小雅中的民歌,如《采薇》,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这告诉我们,文学不仅能展现美好生活,也可成为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
“颂”作为宗庙祭祀的颂歌,内容多为祭神与歌颂祖先,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宗教信仰与对祖先的崇敬。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先辈的感恩与对信仰的坚守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关于《诗经》的由来,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各有其趣。比如删诗说,通过献诗和采诗,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春秋时期,孔子从这些诗词中,选出300多首,成为《诗》或者《诗三百》,到汉代,大家才称为《诗经》,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这启示我们,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往往离不开多方的努力与积累,文化的传承需要众人的参与和推动。
《诗经》现存 305 篇,相较于数量庞大的唐宋诗,它的篇幅不算多,却成为哺育后世诗歌的肥沃土壤。
《诗经》对后世诗坛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写作方法上,《诗经》开辟了抒情言志的创作套路。多数诗篇借助外物,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抒发情感、表达志向,为后世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在素材积累方面,《诗经》为我们揭示了生活即创作源泉的真谛。特别是国风部分,诸多作品聚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战争与徭役的残酷、劳动与爱情的质朴、风俗与婚姻的多样、压迫与反抗的激烈,无一不成为诗歌的素材。后世的现实主义诗人深受其影响,像杜甫,他紧密贴合自身经历,以诗记录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巨变,其诗作被誉为“诗史”。这启示我们,写作不应脱离生活实际,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日常经验与真实社会中挖掘素材,用文字记录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悲欢,让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现实意义。
第三在写作技巧上,《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堪称经典范例。“赋”的直接叙述,使内容清晰明了;“比”的巧妙比喻,让事物生动形象;“兴”的起兴之法,以他物铺垫引出主题,营造氛围。这些手法被后世诗人广泛学习借鉴。李白《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借河水一去不返起兴,自然引出人生苦短的感慨。央视《朗读者》开场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这段话的主题是朗读者遇见你们会怎样,前面先排列了好几个大千世界的“遇见”。这样的表达很美,很动人,就是延续了诗经的手法。即运用比兴,先以自然万物的“遇见”为铺垫,引出节目与观众相遇的主题,优美且动人。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灵活运用这些手法。比如在描写友情时,用“友情如酒,越陈越香。就像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回忆都在时光中发酵,愈发珍贵”这样的比兴式开头,能迅速吸引读者目光,为文章增色添彩。
《诗经》对我们写作的启发还不止于此。它丰富的意象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月”常常寄托思念,“柳”多与离别相关,合理运用这些意象,能使文章含蓄蕴藉,富有韵味。同时,《诗经》中的许多名句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绝佳的引用素材。曹操在《短歌行》中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精准地表达求贤若渴之情;陶渊明在《拟古九首》(其三)中化用“我心匪石”,展现坚定的内心。我们在写作时,巧妙引用或化用《诗经》名句,既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又能使表达更加精炼准确。
此外,《诗经》还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和写作态度。它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而是承载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关怀。我们在写作时,也应秉持真诚的态度,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文字传递正能量,关注社会现象,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诗经》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跨越千年时光,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精妙的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正确的文学观念。它是一座永不干涸的灵感源泉,只要我们用心领悟、勤奋实践,就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无尽的养分,让自己的写作之路越走越宽广,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写于2025年1月12日/甲辰腊月十三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