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难忘的故乡人
文/盛百珍(辽宁)
故乡是一曲悠扬的清笛总是让人瑰牵梦绕,故乡是一弯晈皓的新月,总是让人心动不已,故乡是一串永恒的记忆,总是让人想起就思念,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曲中最美妙的,是月光中最迷人的,是记忆中最深刻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故乡的记忆越来越深刻,几十年过后越来越想回到故乡见见曾经为改变乡村面貌而奋斗一辈子的人们,看看曾经生活过的村庄,曾经住过的老屋。他们是否依稀还是原来的样子,是不是我们心心念念要追忆的人。
岁月如歌,时间似水,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那些,这些40、50、60后出生的人,他们心无杂念,境界高,为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出了青春年华。
在这三个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年代,这些人是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集体,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了青春和才智。
在春播时间,整地作垄,挑选良种,农机具检修,铲趟追肥,田间管理都是这些人打头阵。冬季一到起早贪晚打黑土,送粪改良土壤,搞副业生产,增加集体收入,真是比贡献,年年超质标。
在抗洪抢险,排内涝还是这些人昼夜坚守在第一线,打迎水,查隐患,保家园更是无悔无怨。
在大旱之年又是这些人发扬龙江风格,打水井,车拉肩担,一碗水也要救活一颗秧苗的精神践行铮铮誓言。
秋天,丰收的硕果金黄灿烂,也是这些人早四点下地抢收庄稼,做到颗粒归仓。晚上夜战,在生产队的场院里脱谷打场,装玉米,挑送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可谓是风格高尚,精神伟大。
这三代人献青春,献热血,无怨无悔。
现在他们已经七八十岁了,有的已经离世,可他们的精神永存。
怎能忘记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热火朝天的感人场面;
怎能忘记交好粮先国家,后个人的高尚情怀;
怎能忘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豪情壮志;
怎能忘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坚持奋斗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怎能忘干群同甘苦,谱写新篇的铮铮誓言。
你们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为你骄傲,天下最辛苦的是你们这几代!
【作者简介】盛百珍,男1949.11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台安县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当代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
鞍山诗赋协会理事,鞍山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台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辽河新韵副主编,三十年来共出版,辽水欢歌,黑土地芬芳,等三十四集诗刊,作品分别发表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五千余首(篇),乡镇公务员退休。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