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5时左右,在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的车间,15条均为1.5公斤左右的武昌鱼从暂养水池捞出,再迅速装袋、加水、注氧、打包,顺丰快递小哥现场接走,经花湖国际机场打“飞的”离开鄂州。

15条鲜活武昌鱼被单条独立包装,其中5条送往上海西郊宾馆,10条送往广东揭阳。快递流程单显示,到上海的武昌鱼于1月8日10:34被客户签收;到广东揭阳的武昌鱼于1月8日14:02被客户签收,并来电致谢:“10条武昌鱼均鲜活,且包装完好。”

到花湖国际机场打“飞的”,鄂州多种鲜活农产品已走上领“鲜”之路。不过,“鄂州武昌鱼”的领“鲜”之路并不那么容易。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武昌鱼加工企业,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一直在探索之中,“在湖北省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团队支持下,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保鲜与贮运岗位湖北鄂州武昌鱼工作站设在我们这里,并取得了不小成果。”公司负责人刘继平说。

湖北省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团队
单体袋装充氧运输是便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成果,“结合运输前暂养和运输中抗氧化应激技术,我们实现了武昌鱼物流中存活时间超过72小时、肌肉品质良好保持的目标。”博士团队成员之一的研究员廖涛说。

(图为来自湖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调研武昌鱼鲜活运输)
据介绍,开展单体袋装充氧运输3个月以来,已千余条鲜活武昌鱼在花湖国际机场打“飞的”飞往全国多地,“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武昌鱼鲜活运输的技术还得继续完善。比如,单条武昌鱼如何安放才更适合鱼的活动,水氧比例如何做到更佳,袋子需要用什么样的材质确保不被鱼鳍刺破,等等这些都需要专家进行一步研究,以技术标准来支撑,让更多的鲜活武昌鱼‘游’向全国,甚至国外市场。”刘继平客观地说。
1月7日的这批鲜活武昌鱼与之前不同,是在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参与下去打的“飞的”。

(图右至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赵永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吴文锦,调研武昌鱼鲜活运输情况。)
“专家组主要是来调研武昌鱼活鱼运输技术以及电商零售产业情况,以为国家标准《GB/T 27638 产地直销活鱼运输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产业方面的意见和数据。”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经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吴文锦说。
在当天的调研活动中,双方初步达成意向,将各自发挥自身的科研技术和产业方面的优势,联合制修订国家标准《GB/T 27638 产地直销活鱼运输技术规范》。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 李洪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