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九十四)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用发展的眼光探究世界的学问
目前看来,美国劳师远征南海挑起战 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军事战、法律战及外交战中,中国逐渐占得上风。中国古谚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言:“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人间正“道”随言沧桑,但一定向“弱者”一方“反动”!
老子所言之“道”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思想大厦几乎无所不包,从宗教到哲学,从哲学到自然科学皆如此。道家之智慧,也是佛家之智慧,是宇宙之智慧,是易道之智慧,是基督之智慧,是真主之智慧,因为宇宙的真理性智慧只有一个,若通达之则大道至简!若迷茫之则万象纷纭。然而“大道至简”不过就是“道生万物,万物归道”的一个循环往复的“有无相生”的过程而已,万物与宇宙是一!而非二或者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就是宇宙,宇宙也是佛;心既是宇宙,宇宙也是心;识即是宇宙,宇宙也是识;相既是宇宙,宇宙也是相;万物即是佛,佛也是万物;上帝是佛,佛也是上帝;太极是佛,佛也是太极;真主是佛,佛也是真主;灵魂是佛,佛也是灵魂;众生是佛,佛也是众生;道是佛,佛也是大道,意识形态被争来争去!佛与上帝、太极、真主、道、宇宙之光波这些宇宙本体的衍生概念一样,所表达的含义都是无处不在、不生不灭、无来无去又创生万物!为什么?当今量子科学所言的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光波,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却又产生物质也产生精神,所以在能照遍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思想之中,全部巅峰理论皆发于宇宙智慧。
一百五十年前,西方的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哲学家等等在研究宇宙现象时,也还仅将宇宙现象停留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鉴于当时人们以三维眼光为基础的科学视野,他们简单地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存在于时间与空间形成的三维状态中,要么是物质第一性要么是精神第一性,即世界哲学的二分法,从而出现哲学文化二元论占据今日世界哲学的主流。唯物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即物质是永恒不变的,物质第一性是唯物学说的基础;唯心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精神的,即精神是永恒不变的,精神第一性是唯心学说的基础,而这种哲学划分在东方古典哲学中从未出现过,宇宙空间是“泾渭分明”的二分法还是“天人合一”的浑然一体,未来科学会将准确答案告诉全世界。
一百年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即一切宇宙现象包括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都是相对于某个时空而存在的。例如我们所在的时空是以太阳、月亮及地球的运转来确定时空坐标的,这对于西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思想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也是现代科学对传统西方哲学的一次变相推翻。爱因斯坦认为,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物质也没有绝对的精神,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在相对的时间空间以及相对的条件下成立并因之形成相对存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思想就将世界物质性的绝对主义即唯物主义以及世界精神性的绝对主义即唯心主义全部变相推翻。
用发展的眼光格究世界的学问,用变化的视角审视宇宙的光辉。当今时代其实处于宗教、哲学及科学之迷茫之中,宗教各自独立且互相攻击,东西方哲学无法相成为普世的哲学大厦,当代科学落入欲望的工具,为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哲学与科学当应并肩而矗,爱因斯坦虽然不是哲学家,他也没有依据其科学成果建立起让后人绝对信服的宇宙哲学理论体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哲学与科学融合的脚步,科学的真正春天就是普世哲学的黎明,而今我们仍然生活在意识形态斗争的黑暗时代!但是这个时间会随着科学对宇宙探索及揭示的加速,而不断缩短世界意识形态与文化思想之间的距离。此东方文人之见,你,相信吗?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