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买鞭炮
文/杨福文
春节临近,又到购置年货的时候了。小时候过年,记忆里只有冷,穿新衣,拜年磕头,吃饺子,要说记忆最深刻的当属赶年集了。
当时集市的位置还在村里,一到有集的的时候拥挤不堪,开车根本就过不去。其实那时候还真没有几辆车,大多都是牛车,驴车这样的交通工具。那时候一分钱,都可以买一根大米花或者一块糖,也可以缠一点糖稀——想想那时候的糖真甜呀。
每当到快过年集,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父母都会给我2元钱,然后再给奶奶、姥姥要钱,凑个五六块钱,就去赶集了。那个年代,五六块钱对我而言就是巨款了。我们村离集市一公里多点的距离,邀上几个儿时玩伴,三五成群的,就往集市的方向赶去,一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断,我们也在人群中穿梭而行。
走到半路,就可以听见有二踢脚的响声了,我们都禁不住加快了脚步,一进集市,就感觉人已经很多了,卖年画的居多,还有门神、对联、春字……各种各样的。还有糖葫芦,花生瓜子,吆喝声不断,卖烧纸,卖香的,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不感兴趣。 穿过了卖布的布市,卖衣服的衣市,还有卖菜的菜市,我们艰难地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鞭炮市。因为怕炸到别人,卖鞭炮的都是选择在村头河边,地势宽阔的地方,这里是男人的世界,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几岁孩童,都在驻足观看一场鞭炮齐鸣的视觉盛宴。大约有几十个卖鞭炮的摊主,大都是在拖拉机拖斗上,装了几个大木头箱子,然后是几个长竹竿上面用铁丝弄个钩子,一边呐喊一边放鞭炮,喊得什么也听不清,因为这里放了那里放,噼里啪啦的声音掩盖了他们的呐喊,只能看到嘴在动。放的多就卖的多,等到好几家一起放的时候,噼啪声就成了轰隆响,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火药的刺鼻气味,地上散落着五颜六色的鞭炮碎屑,把地面都覆盖起来。
大多数人来了都会先观察一下,看看到底谁家的响声大,然后在决定买谁家的。等到确实相比哪家的更响,一放完,人们便会蜂拥而上的去抢购。这时候就是摊主最开心的时刻,其他摊主也只能眼巴巴看着,等到人家卖光了再卖自己的。其实都不容易,他们大多数人都是靠这个为生,辛苦了一年做的鞭炮,都想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制作鞭炮,我们县当属地藏寺村做的鞭炮最有名,但是每年也都会有安全事故发生。那时候国家监管还不严,家家户户都在做鞭炮。
我们小孩子没有多少钱,只能买小包装的鞭炮,最便宜的两毛一挂,然后再买点二踢脚,几乎就把仅有的几块钱花光了,看着大人们一提包一提包的买,很是羡慕。从上午八九点开始到中午12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没断过,期间还有开天雷和二踢脚的叮当声。快到中午了,我们就带着自己买的心仪的年货回家了。
从此,村里零星的鞭炮声就没有断过。也记不清是哪年了,突然就不让这样放了,后来国家关闭了大小生产鞭炮的作坊,这样的情景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就好像春晚没有了赵本山的小品,我们不再关注春晚一样。再后来也我们很少去赶集了,难忘的一切,都停留在了深深的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