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张村刘氏家族文化
序
水有源,树有根。国之有史,祖则有谱。史者记一朝之兴衰,谱乃定众脉之根源。由于历史之沧桑、社会之变迁,我底张刘家原有的家谱、神柢、碑、匾基本毁之殆尽,个别幸存的也残缺不全。多年来不曾续谱,族下人互不相识,族情淡薄。
因此,在今天祖国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政府提倡传统文化,我们刘家想续谱。无奈老家谱残缺不全,年老人知之不多,我们本着上对起祖宗、下对起子孙的求实精神,在不长的时间内,重新建起一本新的家谱,传之后世。让刘氏子孙长幼有序,铭记先祖功德。

一、底张村刘氏家族概况
据刘氏家族先人世代相传,底张刘氏始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时是弟兄两个,先祖名字失传,兄长迁入宜阳县元过村,弟弟则迁入永宁县底前里底张村,即今洛宁县底张乡底张村。
宜阳县元过村刘氏家族始祖传一子,二世再传一子守业。
洛宁县底张村刘氏家族始祖传四子世贤、世道、世孝、世用,弟兄四人,分为四门。
二世的世贤生子二,长次守礼、次子守仁;世孝生子一,名守信;世用生子三,长守绪、次守金、三守法;二世的世道无传。
底张刘氏家族迄今传17世,现有150余户,700余人。
底张刘氏家族分布于底张村、寨根村、庙沟村、王阳村、侯峪村、孙洞村、南洞村以及宜阳县元过村。
洛宁县底张村刘氏家族、宜阳县元过村刘氏家族后裔现有400余户,1700余人。
二、底张刘氏家族排行字
底张刘氏家族排行字,共二十一个字。
原有十一个排行字,即:
其、永、学、荣、华、富、贵、益、寿、万、年、
后续十个排行字。
承、先、导、攀、新、峰、走、向、未、来。
注解:
这次续字的主导思想是在先人教导的基础上,也就是原十一个字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的思想面貌的改变,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定下来的。所谓“承先导”的中心意义就在于“永学”两个字。自从有了人类,直到今天科学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大多数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试想哪一样不是靠学习(包括理论和实践)而得来的。结合我们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承先导”的意思吧!关于“攀新峰”,首先,我们认为每一个人必先树起一种自我拼搏的精神,其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无论何人总想过的好一点,亦即“攀新峰”之意。至于“走向未来”更是不言而喻的!字辈是从底张刘家第十世开始启用的,至目前,已用到第九个字的“寿”字辈了,加上九世以前,共是十八世了。
三、刘氏祖坟
刘家的祖坟位于底张乡古村南原上,刘氏家族每年都到古村原上祭扫刘家祖坟。原来刘家祖坟的面积很大,墓冢很多,在解放后历年的政治运动中,把原有的坟冢都给平了,现在仅存的4个(或5个)墓冢,还是后来又重新拢起来的。
四、底张村刘氏家庙
刘氏家庙位于底张村竹园头原老路的路东。刘氏家庙大院,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0米,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刘氏家庙坐北面南,刘氏家庙四周有围墙,南侧建有大门一座。从正南门进去,朝北是约3米宽,用青砖铺过的甬道,直达家家庙前的大阅台上。刘氏家庙院内有碑楼,柏树苍翠,庄严肃穆。刘氏家庙正殿为一座三间大瓦房。刘氏家庙内,从每根椽到每块栈板及四周的每处墙壁,到处都有雕龙画凤的彩绘。
刘氏家庙内靠东边的山墙上,画有一幅叫“鹞子和鹌鹑”的彩绘,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似乎能听到“鹞子”和“鹌鹑”的啼叫声。刘氏家庙门内正中间的后墙根,有用木质结构建的约长3米高2.5米的祖楼,又称暖阁。祖楼前的中间两侧各有一根黑漆明柱,上书金黄色的对联:“原居山西洪洞县,迁入河南永宁川”。祖楼屋檐下正中上方是“彭城世第”。当时的祖楼内还敬奉着六位先祖神主,高约80厘米,宽40厘米,上下左右镶边有花,主色为绿、先祖名字用金色书写,分别为始祖、二世祖老弟兄四人和迁入庙沟的三世祖。
五、底张村刘氏家族老宅
刘氏家族老宅位于底张的学胡同,坐落在底张村的中间稍偏南,距乡政府约400来米。它是一个东高西低东西走向的胡头,胡同内有南北两排瓦房院。学胡同最窄处约2.5米。
刘氏家族老宅上屋脊檩上写着,底张刘家第九世孙刘镜光建,时间是清道光30年(公元1851年)。
刘镜光是清朝道光年间太学生,传四子,人丁兴旺。刘镜光农商并举,家业兴隆。他兴建有一座“客厅院”,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节院落。院中间有个二门,里院的上屋和二门外的前屋都是五间瓦房,并出有前檐,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二门外东西耳房各一间。院内地平是中间用砖、两边用石头铺过。在前屋五间最靠东边一间为大门过道,出去过道就是东西方向的学胡同。
刘镜光还修建了两孔大院,分别为“东院”和“西院”。他还专门给刘家建了一个“学院”,聘请先生,用来教育刘家子孙。学院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四合院。南上屋和北前屋都是五间并出有前檐的大瓦房,东西厢房各有两间,院内地平用砖铺就,北前屋最靠东边一间为大门过道,出去过道就是胡同了。他还修建了一座马房院和一座大车院,这是专门喂马和放置车辆的院落。
为了经商做生意,刘镜光还兴建了 “染房院”和 “药铺院”。底张街的学胡同,远近皆知。原来的学胡同,后来人们习惯称为“刘家胡同”。在学胡同刘氏家族老宅大门上方原悬挂有三块金字匾额,在底张村竹园头的还有三座大碑楼,这是底张村刘氏家族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六、过街桥
在底张街有一座过街桥。这座过街桥是底张刘氏家族第十一世刘顺天修建的。
过街桥, 是连接刘氏家族客厅院和大车院的方便通道。为了从客厅院到大车院行走方便快捷,刘顺天就将街道西边过道房的楼上东侧,和街道东边过道房的楼上西侧,各开了个小门,下边用木椽、木板架了个天桥,天桥两边还建有木护栏,确保安全。过街桥上边是刘氏家族自己人行走,桥下边是南来北往的赶集人在行走。过街桥在当时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七、 刘氏人物
刘荣宗:生员。
刘大宗:生员。
刘劳:生员。
刘廷魁:生员。
刘玠魁:寿民。
刘榜魁:寿民。
刘观水:太学生。
刘观政:太学生。
刘锦光:寿民。
刘镜光:太学生。
刘锦光:太学生。
刘振光:太学生。
刘显光:增广生员。
刘魁光:从九品。
刘瑞光:太学生。
刘元治:太学生。
刘元顺:从九品。
刘其暹:太学生。
刘其芳:贡生。
刘其照:州同。
刘学让:民国时期国民党团长。
刘荣辉:底张刘家第十三世孙(1913年-1998年),解放前当过磨头村联保处主任,解放后在本县兴华粮库当器材管理员。捐资建校,乡里楷模。
刘西亚:三门峡十一工程局财务科工作。1987年招商引资在底张开发鱼塘先后修建鱼池近60个,修建配套设施。
刘建文: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洛宁县政协委员。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
刘建英:解放初历任赵村区、东宋区区长,洛阳地委宣传干事河南省财会学校办公室主任、郑州市农业局科长、孟津县高中校长、洛阳市保健院党委书记等。
刘治林:底张开发鱼塘修建鱼池负责人。底张乡津乐园院长。
刘荣亚:1944年参加革命,历任营教导员、教导团师部政委、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
本专题由底张刘氏家族刘治强等供稿
本篇根据《洛宁县刘氏文化》有关内容整理。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