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二)贺铸的生平
2,生平(续七)
③哲宗元祐六年至徽宗大观三年(1091—1109)
四十岁至五十八岁
为什么笔者认为贺铸进京参加徽宗天宁节的祝寿活动就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呢?这是基于以下理由:
其一,此年是徽宗登基后首次改用自己的年号,而且是天宁节的第一次庆祝大典,又值徽宗的二十初度,所以这次祝寿活动势必规模很大,很隆重。而每逢此类庆典,普降恩泽,给宗室、外戚、勋臣乃至他们的子弟加官进爵,向来是封建王朝的通例。贺铸是宋太祖贺皇后的五代族孙,乘此机会进京,谋求恩赐,是合情合理的。他在哲宗元符元年(1098)六月后为母亲服丧而罢鄂州宝泉监钱官,至本年已期满,固有另谋一个新差遣的需要。
其二,贺铸词有《罗敷歌》曰:
东山未办终焉计,聊尔西来。花苑平台。倦客登临第几回。〇连延复道通驰道,十二门开。车马尘埃。怅望江南雪后梅。
此词明显作于东京开封。词中“花苑平台”“连延复道”等都是开封梁苑的建筑特征。《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曰: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而“驰道”“十二门”等也都是特指首都的交通。《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汉•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文选》卷一汉•班固《西都赋》曰:立十二之通门。唐•李善《注》引汉•郑玄曰:天子十二门。皆是其证。此外,词中“车马尘埃”句用唐•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诗:车马平明合,城郭满尘埃。而韦应物诗正作于开封,“大梁”即开封的古称。至于词中的“东山”,既是隐居之地的泛称,又是苏州东洞庭山的特称。玩味贺铸此词大意,“东山未办终焉计,聊尔西来”云云,正是说自己想以苏州为归隐后的终老之地,但缺乏营置居所等的资金,所以聊且西上,到东京来谋取新的差遣。按,贺铸客居苏州的经历大体可分两段。后段是长期退隐,“终焉”之“计”分明已“办”,与此词文意不合,当予排除。所以,此词必作于前一段。而前段中,元符元年(1098)至三年(1100)是哲宗年号,还没有徽宗天宁节的名目,故而可以证实,贺铸进京参加徽宗天宁节的祝寿活动,确实应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
其三,贺铸词中还有首《御街行•别东山》: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〇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断桥孤驿,冷云黄叶,想见长安道。
按此词题作“别东山”,词中又有“想见长安道”语,“长安”是借汉唐故都以指代北宋都城东京。这很可能是贺铸离开苏州赴东京时所作。而词中“秋风扫”与“冷云黄叶”云云,则透露出此行当在深秋。贺铸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阳节曾游润州(今江苏镇江)焦山,润州是由苏州至东京的运河水路上的必经之地,距苏州约三百里。窃以为,贺铸大约于此年八月底或九月初从苏州启航,九月九日途经润州,就便登览焦山,而后继续溯运河往西北方向上行。润州到东京之间的水程约有一千四百里左右。重阳节与天宁节(十月十日)相距一个月,如果按比较保守的舟行平均速度每天五十里计算,也足可在天宁节前到达东京。此航程、航线、航期等三个要素丝丝入扣,又与贺铸词作及其他旁证材料毫无矛盾冲突,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了。
约崇宁元年(1102),贺铸以宣义郎的寄禄官阶出京通判泗州(今江苏盱眙一带)。
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建中靖国元年(1101)栏,记贺铸于本年“辞太府光禄寺主簿,以宣义郎通判泗州”。按,据笔者上文所引贺铸《罗敷歌》词中“怅望江南雪后梅”云云,可知贺铸此年腊月仍在东京,因此他通判泗州,不应始于此年,当以定在次年,即崇宁元年(1102)为宜。
贺铸参加天宁节祝寿后,如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之所记载,“除太府光禄寺主簿”,但他“辞不赴,卒请补外”——自己要求出京任地方官。因此,在东京耽搁了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才得到了适当的出缺,自天宁节到年底的这一两个月,闲居京城,他的心情较为郁闷,故有“花苑平台,倦客登临第几回”以及“车马尘埃,怅望江南雪后梅”之类的吁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