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宅归来不看院
文/王友明
很早以前,便听人说过,王宅归来不看院,我觉得言过其实了。当真的有一天,走进具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的王家大院后,我才深知,此言不虚。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南临一片葱茏的漫漫田畴。这里是地肥水美、风光绮丽之地。
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实率家族迁居静升。王实,字诚斋,初居静升时,以佃耕为主,空闲时垦荒自耕,年长日久,渐渐有了几亩薄田,成为自耕农。王实除了种庄稼外,还兼营豆腐坊。他做的豆腐,坚而不硬,嫩而不酥,加上他诚实和蔼,童叟无欺,当地人都愿意买他的豆腐,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明代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山西商贾的迅速崛起,使静升王氏逐渐从耕读传家转向商宦发家。静升镇在明清前,即已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五里长街,和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那九道沟,从长街的北面,一条条地渐次北上,系结于北山黄土高塬上的凤凰台、呜风塬、栖凤塬、凤呜岗等处。于是,这沟这粱,就像一只只凤凰依偎在一起,尤其在夏秋绿荫遍地、百鸟啭喉之际,给人一种凤兮凰兮的联想。山上的呜凤塬,是王家的祖坟,山下的九沟十八巷中,五道沟五条巷属于“王氏”,有大小院落千余处。
王家大院的住宅群,主要是东院高家崖,西院红门堡。高家崖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东门为进出的主要通道。门楼雄伟巍峨,门洞上方挂有两盏大红灯笼,上书“王府”两个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静升《王氏族谱》如此记载:“灵石静升王氏,‘太原之宗裔也’。”始迁祖王实,是太原王氏始祖太子晋第67世孙,是王霸次子王咸后裔。王咸,东汉云门太守,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王咸为晋阳王氏始祖;而我们一支是王霸长子王殷后裔,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他告老后,定居到祁县(今祁县城赵镇修善村),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王殷为祁县王氏始祖。许是这里的王氏,与我们系一脉相承的缘故,看到“王府”二字,我感觉到格外亲切,有一种回到老家般的欣喜。
静升王氏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静升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2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看到静升王氏的善举,我不由得想起了具有“四义”之名,怀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以仁义传家而家兴的先祖王宗仁、王宗义(太子晋第73世孙)。他们兄弟和睦,二世不分,同扩田12000亩,积家殷富,施置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良好的家训家风代代相传,造就了王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耕读励志、人才辈出、家族兴盛的景象。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王家大院,以华夏民居瑰宝的美誉蜚声海内外,作为王家大院的建造者——静升王氏,也随之名扬天下。步入高墙深院,我觉得,似乎有一种森严的气氛禁锢于心。
跨入门槛,沿着马道,我来到凝瑞居大门。木柱上的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跃入眼帘:“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中意,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这副楹联,烘托着王家大院,陪衬着王家大院,使其更具“花不知名分外娇”的独有魅力。
走进那两进或三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我犹如进了迷宫一般,如若没有导游的引领,恐怕很难走出那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的境地。
登上最高楼层,回眸顾盼,住宅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1ll构筑,依山重叠,随形生变,依势而曲,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真个是“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堡墙高筑,四门俱全,由四道封闭圈组成。据说,这是沿袭了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多进庭院建筑特色,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整个东大院,居高临下,层层梯升,融南方之隽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红门堡。该院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因堡门为红色,故称红门堡。
有关堡门的颜色,相传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原第三甲东巷“平为福”院,系静升王氏第16世孙王中极所建,宅院建起后,为避邪图吉利,将大门油漆成红色。不料,有人告发王中极犯上。清政府很快责成都察院查处,可王家在刑部、户部都有人任职,消息灵通,马上派人通风报信。王中极一面疏通上面的关系,一面把大门改漆成绿色,将堡门漆成红色,才使性质有所改变,免去一场大祸。连油漆都要加以限制,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由此可见一斑。
红门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主街,用大块河卵石铺成;主街将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3条横巷;横巷,又把大院分割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恰好组成一个巨型的“王”字。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漫步通道,穿梭院落,登上楼阁,每一处都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拍手称奇。
那泡浸乡风民俗的建筑装饰艺术,尤为令人瞩目。这里的建筑装饰,可谓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门墩上,随处可见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匠心独具。那“二十四孝图”“五子夺魁图”“飞马报喜图”“八仙图”,姿态纷呈,形象生动。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给人以深厚、朴实、清新的感觉,堪称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游览王家大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别有洞天的花院书斋。这里是主人养心修身、研究学问、探讨知识的地方,也是少爷们读书深造的圣地。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钟鼎彝尊,我忘却了尘俗之缤纷,而飘然有凌云之志。
花院书斋,院落杂错,连环紧套,引人探幽入胜的空间景观,全在门的巧设和意匠之巧妙构思。5个月洞、垂花门,方中套圆,圆内有方,环环紧扣,方圆互衬。错落复杂的循环往复路线,使人入院后往而复返,无终无尽。同一个院落,由于有东西南北、上中下几道形状相似,而又同中有异的不同门路,改变了视觉方向;同一景观又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刚刚游过的院落,却因门的方向改变,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便欣然自喜,又发现了“别一洞天”。这种隔而不绝,虚虚实实,有隐有显,有藏有露的空间,形成“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的奇异景观,更加引起我探幽觅胜的极大兴趣。
花院的瞻月亭,东大门上的望绵阁,四面阙如,八方无碍,斗拱叠出,翼角腾空。立于之上,可以目游骋怀,极视听之美,东可望绵山日出,西可观苏溪夜月,真是“指点江山”的最佳场地,成为传统的庭院风景线。有诗云:“华夏民居第一院,姿态秀美意境远。门里套门似迷宫,院里有院巧缀连。山庄大院古宅居,建筑艺术博物馆。深山藏宝方知奇,王宅归来不看院。”
离开王家大院,已是傍晚时分。暮色中,古镇静升,连同“华夏第一宅”,均被甩到身后。而王家大院之“美”,却始终在脑海萦绕,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临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临汾市党史方志研究专家、《世界王氏》杂志、临西县作家协会顾问、《河南文学》《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1部,6次荣获临汾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具有最高荣誉文学大奖之一的“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中国作家年会交流评比一等奖、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新中国文艺界突出贡献艺术家获得者,荣登中国散文年会2009年度(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6名(共30名),被中华魂网誉为“红色散文家”。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至九年级语文试卷、教辅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