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
春 节 漫 笔
文/哈宝泉(山东)
当2025新年的钟声敲响,2025乙巳蛇年春节的大幕也徐徐拉开。这是一场盛大的传统庆典,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这喜庆的节日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一、春节的起源及演变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在传承中不断演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那时,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为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便在新旧岁交替之际,举行盛大祭祀仪式,感恩神灵与祖先庇佑,这便是春节雏形。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在正月上日,到文祖庙祭祀,可见当时已有类似岁首祭祀活动。
在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初步形成。虽然当时新年日期不固定,但其祭祀、庆祝等活动已具一定规模。人们通过击鼓驱邪、饮酒祈福等方式,辞别旧岁,迎接新年。到汉代,春节基本定型。汉武帝时期,推行《太初历》,将正月初一确定为岁首,称为“正旦”。此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奠定了春节的时间基础。汉朝时,春节期间的礼仪、习俗更加丰富,如晚辈向长辈行拜年礼,家中张贴桃符以驱鬼辟邪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增添了更多娱乐元素。人们在这期间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互相馈赠礼物,增添节日欢乐氛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当时春节期间人们阖家团圆、守岁祈福等习俗。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春节成为全民欢庆的盛大节日。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盛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便是生动写照。此时,春节习俗也传播到周边国家,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愈发成熟。宋朝时,春节的商业活动热闹非凡,市场上售卖各种年货。明朝时,宫廷中春节庆典极为隆重,民间庆祝活动也丰富多彩。清朝时,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更为常见,增添节日喜庆氛围。
近现代以来,随着时代变迁,春节在保留传统习俗基础上,融入新元素。如春节联欢晚会成为除夕夜重要文化大餐,手机拜年、线上抢红包等新方式,让春节庆祝形式更加多元。但无论如何演变,春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核心内涵始终不变,它像一条无形纽带,将中华儿女紧密相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春节习俗及区域差异
(一)春节的主要习俗。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习俗更是多种多样,充满了喜庆与欢乐的氛围。“贴春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春联,又称“春贴”“门对”,用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景象,抒发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除夕清晨,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将旧春联揭下,换上崭新的春联。那鲜艳的红色,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色彩,更寓意着驱邪避灾、红红火火。当墨香四溢的春联贴上大门,整个家仿佛瞬间被注入了新春的活力。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会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共享这顿丰盛的晚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寓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分享着生活的喜悦与幸福,亲情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温暖的凝聚。
除夕夜守岁
“守岁”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漫长的夜晚,人们或打牌、或聊天、或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乐融融。守岁,不仅是对旧年的留恋,更是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希望通过彻夜不眠,为家人祈求平安幸福。
“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重要方式。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便穿上新衣,走亲访友。见面时,互道一声“新年好”,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晚辈给长辈拜年,还会收到长辈精心准备的压岁钱,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庇佑,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二)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全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北方的春节,洋溢着浓郁的冰雪气息与豪爽热情。东北大地,冰雕雪塑是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用晶莹剔透的冰块精心雕琢出各种造型,有神话人物、动物精灵,还有梦幻城堡,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猪肉炖粉条,再配上喷香的粘豆包,尽享团圆之乐。在山东,人们重视祭祖,一大早家族成员便齐聚祠堂,庄重肃穆地缅怀先辈。贴春联时,讲究对仗工整、寓意吉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传统对联承载着对家族传承的期盼。
南方的春节,充满了温婉细腻与水乡韵味。在广东,逛花市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大街小巷摆满了娇艳欲滴的鲜花,金桔寓意吉祥如意,桃花象征大展宏图。人们穿梭其中,选购心仪的花卉,为家中增添生机与喜庆。福建地区,春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游神活动,各村各社的神明塑像被抬出游行,伴随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平安顺遂。而在江南水乡,摇快船比赛热闹非凡,一艘艘小船在河道中如离弦之箭,船桨划动水面,水花飞溅, 两岸观众呐喊助威,节日氛围十分热烈。
西部地区的春节也独具魅力。在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傣族的傣历新年与春节相近,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寓意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在陕西,社火表演震撼人心,高跷表演者步伐稳健,在高空中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芯子上的孩童们扮成神话故事中的角色,仿佛在空中翩翩起舞,展现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是各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绚丽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包容。春节的习俗,历经数千年传承,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将人们紧密相连,传递着亲情、友情与祝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聊城人怎样过春节
聊城,地处鲁西,属北方。春节,在聊城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乡情,其习俗丰富多样,从腊月便拉开序幕。腊月:精心筹备迎新春。一进腊月,聊城人就开始为春节忙碌。“二十三,糖瓜粘”,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上糖瓜、麦芽糖等供奉灶王爷,希望用甜腻的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过了小年,年味愈发浓烈。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扫去一年的尘埃与晦气,窗明几净迎新年。采购年货也是重头戏。集市上熙熙攘攘,人们挑选春联、福字、鞭炮,还有各种吃食。聊城的剪纸独具特色,造型质朴夸张,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皆栩栩如生,贴在窗户上,增添不少喜庆。除夕:阖家团圆庆佳节。除夕当天,一大早,男人们就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聊城的春联讲究对仗工整、寓意吉祥,大门、房门、仓库门都贴上相应内容的对联。贴完春联,一家人围坐包饺子。饺子形如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有的还会在饺子里放上硬币,吃到的人来年福气满满。夜幕降临,年夜饭登场。桌上必有一条整鱼,象征”年年有余”;粉蒸肉、烧鸡、炸藕盒等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一家人围坐一起,举杯欢庆,共享天伦之乐。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饱含对孩子的祝福与关爱。随后,大家守岁,看春晚、聊天,等待新年钟声敲响。零点一到,鞭炮齐鸣,烟花绚烂,整个聊城沉浸在欢乐之中。

初一至初七:走亲访友送祝福。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出门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行磕头礼,长辈则回以祝福与糖果。邻里间相互拜年,道声“过年好”", 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带着丰厚礼品,一家人团聚一堂。初三初四,人们继续走亲访友,联络感情。到了初五,俗称“破五”,要放鞭炮送“穷神",这一天,人们打扫卫生,将垃圾倒掉,寓意送走贫穷困苦。初七是“人日",传说这一天是人类的诞辰日。聊城人会吃面条,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健康长寿。元宵节:花灯璀璨闹新春。正月十五元宵节,聊城处处张灯结彩。街头巷尾挂满造型各异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鲤鱼灯、谜语诗词灯,还有现代卡通形象灯。人们结伴赏灯,猜灯谜,诵诗词,其乐融融。元宵佳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聊城的元宵多为手工制作,馅料丰富,香甜软糯。同时,不少地方还会组织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民俗表演。舞龙舞狮队伍走街串巷,锣鼓喧天,龙身舞动,狮子腾跃,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将春节的欢乐氛围推向又一个高潮。这些春节习俗,历经岁月沉淀,在聊城代代相传,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春节的影响
2006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2月22日(当地时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中国的农历新年) 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主要原因在于其早已成为全球性节日,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同时,也为华人和海外华侨提供了更多的节日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他们可以更自豪地庆祝春节。
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同时,也为华人和海外华侨提供了更多的节日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他们可以更自豪地庆祝春节。2024年12月4日晚,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标志着对中国人有着重要意义的春节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春节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和发扬。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情感。它是一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是亲朋好友互道祝福的美好时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蛇年春节,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体验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愿这喜庆的节日氛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充满希望和力量。
哈宝泉,1960年2月生,1983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在职研究生。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高校产业教授。曾先后在聊城地区教育学院、聊城市纪委监察局、东阿县委、聊城市司法局、聊城市教育局、聊城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等机关工作。曾任聊城市教育局长、党组书记,聊城大学客座教授、聊城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法学会会员。现任聊城市关工委常委、综合部部长、《聊城关爱》(内部资料)主编,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专家,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特聘专家,广东开放大学附属职业学校东苑分校特聘文化专家和励志教授,西藏藏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外指导专家,东联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聊城同心国学院特聘教授,青岛出版社特聘文化专家等。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及其产生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321”工作思路的要义与行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门外说棋·关于人生的另类解读》(青岛出版社2015年),《运河浣笔·教育篇》(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运河浣笔·人生如棋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运河浣笔·静思篇》(青岛出版社2017年),《聊城教育大写意》四卷——《雄关漫道真如铁》《敢叫日月换新天》《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限风光在险峰》(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年)。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
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1992年曾获聊城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在市电视台录制理论宣讲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