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们是相信人呢?还是相信规则呢?人们是相信权威呢?还是相信人人平等的制度呢?请问自己的答案是什么?据了解人们嘴巴都认为后者更值得相信,但在我们现实的行动人绝大多数却是前者。人们嘴上说追求人人平等,而事实上人们却个个都想自己成为人之龙凤的人上人,人上人的背后含义就是有人要向自己跪着,也就是说自己要比人高人一等。
我们这个村几千年以来人为造成的巨大灾难从来未停止过,我们每一代人受尽了苦难从不反思这些人为造成巨大的灾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人们只要稍微过有点人上人的日子就把所有的一切灾难忘的一干二净了,就像一个活生生的鸡,它被主人把全身的毛都给扒光了全身还血淋淋的,主人转过头去拿了一把米给它吃就把刚才的那些痛苦忘的一干二净了。再看看以前那些被人阉割的太监们和被裹脚的女人们,那一个到头来不是感恩戴德主人的?
再回看看大锅饭和计划生育这些饿死了多少人,多少还没出生的孩子被打掉?这些难道离我们很遥远吗?再看看被关起来被打针的事情,还有那些社医保他们说怎么样就怎样,我们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吗?这些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韭菜。
我们之所以人为造成的巨大的灾难重复发生在每一代人身上核心的原因,首先是我们从来不反思真正给我们造成灾难的人是谁?真正剥削宰割我们的又是什么?我们都崇上权威和盲目的崇拜人,我们的思想一直在被他们操控着。我们没有独立思考、更不会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人人平等,我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制度?什么又是规矩?所有人都一样在制度之下这才是人人平等的制度、权在法之下,这叫民主、叫文明。而所谓规矩就是定这个规矩的那些人它想怎样就怎样,它永远都是对的,其他人都无条件必须听它的,权在法之上,这就叫规矩、叫野蛮、弱肉强食。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鲁迅和胡适谁更勇敢?我的思想和谁更加接近?我想问一下鲁迅只敢批评人性有多丑陋,却从不敢批评权威者,而胡适却批评是权力的垄断和制度导致人们愚昧无知的,你说谁更勇敢?我的思想很明确就是接近胡适的思想的。
我们不妨对比他们俩的区别在哪里,鲁迅与胡适的核心思想对比:
鲁迅认为人性中存在固有的缺陷,如愚昧、麻木和奴性,这些性格特征导致了社会的落后和国家的衰弱。他通过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阴暗面。胡适则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是环境和制度塑造了人的行为和性格。他批评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认为改善环境和制度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
鲁迅倾向于通过批判和自我反省来激发国民的觉醒意识,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刻的文化和心理革命,才能根本改变国民性,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胡适则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来改良制度,他认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良好的教育,可以逐步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他的写作风格直接而犀利,常常使用讽刺和夸张手法,使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深刻的悲哀和无奈。胡适则更多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使用白话文和文学改良,他的工作更多地集中在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希望通过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来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
通过以上所有的内容,我们能看到信人与权威的结果是历史灾难重复发生在每一代人身上,而再看湾湾、曾经的港澳、新加坡的李光耀曾明确说过新加坡之所以能有今天不是因为什么文化的传承、也不是因为他们来自那里人,而是因为新加坡用了英国完善的规则制度造就了现在的幸福富强的新加坡。
回顾历史与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于人与规则、权威与平等制度的信任选择,往往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轨迹。人们嘴上追求平等,行动中却常受权威与人上人观念的影响,这种矛盾体现了社会心理的复杂性。然而,真正的进步不能建立在盲目崇拜权威和忽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权威并非不可挑战,人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唯有完善的规则制度和民主法治,才能为社会提供稳定与公正的基石。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一定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威所迷惑,不被人上人的观念所束缚。我们需要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逻辑推理的思维、需要有批判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有基本的常识、要勇于挑战不公,积极倡导平等与正义,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人性的邪恶与贪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历史上人为的灾难重复发生,才能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