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作之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王淮先生小记之二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王淮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叙述到这里,作为一位门外汉的我,知道自己的评论注定是苍白无力的,但我记录了两位评论家对王先生的评论,我想这比我这个外行人的评说更加具有说服力。
我记录了英若识先生评论王淮先生的一段话:王淮先生的画,既因有传统丹青的意味而充溢古趣;又摆脱了某一家的程式窠臼而时有新意。从他的山水画里,我们或许只能窥见某些古人、前人画风的影子,从青藤的超逸到石涛的放达,从明清山水巨擘之空灵境界到五代山水大师的峥嵘气象,但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王淮自己的艺术世界,是画家“独抒性灵”的结果。
英先生接着说道:有时我们甚至能从他的画中发现诸如现代版画佳构或装饰构成中的趣尚,但那都是经过画家精心转化后的艺术语言,凡此都体现了王淮的善于兼收并蓄和追求厚积薄发的孤诣苦心。王淮的作品里不乏鲜明的再创造之美,他善于将人的日常所见物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或概括、或夸张、或浓缩、或变形,力求使形象具有不似之似的“神似”,以收致更感人的艺术效果。
例如《岁月》这一作品里,就有梦境般的奇幻,在视觉上给人以强悍冲击力的虬枝伟干;《山雨》一作中则出现了浑厚、静穆,令人能神游其间的山光潭影;《村头月》一使人备感亲切的此门茅舍……我特别欣赏《雨中》那笼罩于烟云雨丝之中的充满生机的物象:画家借助淡墨的皴擦和劲利的用线表现出纵横的钓竿,烘托姿态各异的数只鱼鹰和伫立于舟楫之上的蓑笠翁,令人顿生亲切的生活实感,并深深地被引入这一诗意的境界之中。我们在这一画面里观照到画家自身——一个默默立于风雨之中的征人。
这里我还记录了于维范先生评论王淮时说的一段话:
在我国国画画坛“笔墨精神”是众多大师所崇尚的创作理念,从传统的绘画理念和水墨技巧入手,使用的也是诸多的传统方法和手段。而强调“师法造化”,研究自然、提炼自然的理念则像血液一样在王淮的艺术血管中流溢。这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精髓。在王淮的画作中,无论是浩渺苍翠的山壑,还是潺然如镜的小溪,抑或那些看似拙态可掬的“笨鸟”、“劣鱼”,都散发着传统绘画功力的印记。这种传统的创作精神,奠定了他独物的个人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于先生阐述道:王淮先生并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画匠,他立足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原则,提出了“水墨清绪”的创作新理念,将自己的“艺术段位”又提升了一大截。他认为,不少画家在创作时离不开画稿,下笔时往往落在一些先前勾勒好的线上,这就使创作拘泥于前期构思的框图中,而不是临场发挥出随之而至的创作冲动和“随机状态”。
于先生接着说道:王淮先生主张创作要力求神来之笔,要调动画家的艺术积累和亢奋的创造精神,将追求艺术精品的“贪得无厌”和“水墨情绪”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竞技状态”,即时而出,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叙述到这里,我想应该够了,王淮的勤奋与执著,虔诚与多思,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这一切,都不能不令人为之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