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3887 童年的年味(五)《拜 年》作者║张兆清(莱芜)

又是一年春节到,快要过年了。现在过年,年味淡了,70后以前的人们都有这个体会。我是50后的花甲之人,感同身受如今的年味之淡,远不如记忆里童年的年味之浓。许是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冲淡了春节传统的年味,或许是社会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习俗,抑或是各种洋节的热闹消减了传统春节的重要。总之,过年的年味“昔非今比”,我感觉童年时期的年味犹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有滋有味。

拜 年
拜年是春节的传统礼仪,也是浓厚的年味之一。拜年不知源自何时,从我记事起拜年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后来知道城市也兴拜年,但还是以家族为纽带、以邻里庄乡为主的乡村拜年更为兴盛。
拜年的正常时间是年初一上午,从早晨开始。早于年初一说拜年问好称拜早年,算传达个人情,晚于年初一拜年问好,称拜个晚年也不算失礼 。但终归在大年初一上午拜年最当时,最隆重,最礼仪,最显恭敬人,也最热闹。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全家人起早忙活着吃了素馅水饺,就收拾好堂屋,把准备下的炒花生,葵花籽,糖果、水果拿出来,同时洗好茶壶茶碗,来迎接拜年。爷爷奶奶是族家的长辈,就在家里候着,母亲婶子们在跟前伺候老人,接待拜年。不一会儿,拜年的人就来了。拜年的礼仪一般是进堂屋后先在家堂前磕头,家里人急忙客气地说“免了”,一个家族的人总要把头磕下去的,不是家族的人不必磕头。然后向爷爷奶奶问好,一般是说“过年好吧?”,“过年壮实吧?”。爷爷奶奶也问人家的老人壮实吧?问年轻人和孩子们旺祥吧等等,然后让着吃点花生瓜子,带小孩的给几块糖,男人抽袋烟,随便啦几句家常话。这时候谁也都知道拜年的人多不便久坐,所以很快离开,再去串门拜年。家族中亲枝近份的晚辈,庄乡邻里的年轻人,一拨儿一拨儿地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寒暄声、问好声、说笑声充满院里院外,洋溢着亲切热闹的气氛。
在人家来拜年的同时,我和几个堂叔小兄弟们也出去拜年。过年是孩子们热闹的天堂,一个劲儿地疯玩,一般人家不要求孩子参与拜年,但是我家老人们却打发我兄弟们一定去拜年,拜完年再去玩,总是说拜年是让我们学学懂事。我有两位堂哥,在大堂哥的带领下我们兄弟三人便一起去拜年。我们兄弟仨在穿戴装束上从小有些穷讲究,生怕穿戴不整走出去人家笑话。因此我们穿戴基本一致,大哥怎么穿戴,我小兄弟俩也怎么模仿。比如身穿青色的棉袄棉裤,头戴三块瓦的栽绒帽子,脖子上围着咖啡色或蓝色的围巾,脚穿千层底布鞋,甚至袜子也一样,穿红袜子就都穿红的。那时棉裤脚时兴扎松紧带的袜卡子,扎住裤脚利索暖和,我们兄弟仨很仔细地研究怎样扎得好看才怎样扎。一般成年人打一个紧褶扎住,我们先这样很难看,就把裤脚打两个褶挽到后面扎住,或周遭打褶来扎就好看。这样,年初一我兄弟三人穿戴整齐一起去拜年,走在大街上自我感觉良好,很自信,我们也的确赢得街坊邻居的夸赞说“人家兄弟们穿戴得周正”,于是我们很自豪,很得意。我们顺着街巷逐一拜街坊邻居,拜家族人家,亲近的稍坐一会儿,一般的到家说句问好的话就走,这样走家串户,跑大半上午才基本结束,然后随便玩去。
拜年的队伍有中年人,有年轻人,男人三三两两,妇女结队成群,村头和大街上男男女女,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男人们拜年时每家都抽送上一支香烟抽,孩子们跟着大人拜年吃上一块糖,装一把炒花生,妇女们拜年则吃点瓜子。户户都待人热情,人人在街上相遇也笑脸相迎,互道拜年,“过年好”的祝福声不绝于耳,其乐融融。
拜年的意义是什么呢?小时候并不懂,但我从拜年的经历中学会了“懂事”,正如老人们的期待。在童年的心灵中,拜年感知到孝敬老人、尊敬长辈,感受到家族亲密、邻里团结、庄乡和谐的气氛,无形中受到了感情深厚的伦理道德教育和良好家风村风的影响。成年后,我更感受到拜年是乡村里化解家族邻里矛盾,促进和谐团结,增进村民亲情友情,加强联谊关系,优化村风民风的良好的传统风俗。
和农村相比,以前城市的拜年风俗就淡了很多,有的只是一个单位宿舍区内,一条街道里相互拜年,规模和气氛都比农村差,这是城市不同于农村的不同特点决定的。现在随着现代通信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通信无比方便快捷,时空大大缩短,倒是城市拜年的习俗风行得特别浓厚,拜年的形式在继承中演变得特别现代化了。从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到QQ网上拜年,现在是手机微信拜年,抖音视频拜年。拜年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城乡的分隔,更超越了空间的距离,拜年的规模空前巨大,范围空前的宽泛,从亲戚朋友到战友、同学,从领导同事,到业务关系,拜年的对象无不周到,把拜年演绎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悠悠空间的电波传输着美好祝福的信息,条条宽带的神经末梢传送着新颖精彩的画面。世界很大突然变得很小,人们不必见面在传递情谊友好,春节拜年无疑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有利时机和不可多得的途径。以至于看春节晚会收发短信微信不迭,年初一拜年的电话铃声不断,以至于变被动为主动,抢时间,搞群发,也以至于电信拥挤,发生阻塞。拜年的短信、微信内容从文字到画面,从照片到视频,也可谓精彩纷呈。而在这时候的乡村还仍然走家串户拜年,虽然基本上家家都有了电话,人人都有了手机,但是乡亲们如果相互不到家里坐坐,不见面拜年,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城市现代化拜年的方式固然很好,但是乡村那传承着拜年传统的习俗更为淳朴,传统的年味更为浓郁。我更喜欢乡村传统的拜年,怀念童年在家过春节拜年的情景。

【张兆清简介】张兆清,笔名竞元。男,汉族。195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莱芜日报社党委书记,2009年2月离岗,2012年2月正式退休。业余爱好文学、摄影、书法,2007年出版散文集《双清履痕》,分别获评山东省第八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第四届中国冰心散文优秀奖;2013年编剧并出品的电影《让爱绽放》,获评山东省第八届泰山文艺奖三等奖。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
【诗与大地 新荷流韵】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