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启示后记:岁月流光
上篇:思想的光泽
作者:焦仕启
天风浩荡,流水不腐,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儒、释、道三家可称为华夏显学和国学的代表,通贯着我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与精髓,故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而儒家(以孔子、孟子、曾参、董仲舒、朱熹、程颢为代表)提倡“仁礼安邦”,是入世哲学;道家(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提倡“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隐世哲学;佛家(以释迦摩尼、达摩、玄奘、禅宗六祖慧能为主)提倡了却四谛、修得八正道,可参透十二因缘,得大造化的“万法皆空”,是出世哲学。
换言之,也可理解为儒家“以治国、教化为核心”,道家“以辅政、奇谋、五术、修炼为核心”,佛家“以空观、奉献为核心”;同时,还可进一步诠释为儒家是进取的文化,推崇修齐治平、为万世开太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讲究“仁、义、礼、智、信”和“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修炼的文化,推崇道法自然和道政合一,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须遵循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讲究领悟道、修身德、求自然、守本分的万事顺其自然,保持尘世的清醒;佛家是无我的文化,推崇觉悟人生和涅槃圆满,认为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里,一念之差,即可陷于地狱或超入极乐,所以要在为他人献爱心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去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讲究明心见性、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和牺牲奉献,以戒定慧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的效应。
这里,笔者围绕老子《道德经》81章内容展开的原文诠释和人生启示絮语,主要是在融会贯通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前提下,就生活中的一些视点问题,结合《道德经》的观点,加以与时俱进的理解和剖析,这既有助于人们加深《道德经》的理解,晓知《道德经》揭示的自然规律、入世人生格局和增强科学驾驭生命的方法与定力,懂得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和遇事须把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道理,又能勉励人们自觉克服静止化看问题的惯性,从事物正反两方面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角度,以全局观和发展观的方法论,去分析和看待客观事物,进而全面正确地了解、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断提升和善于从根本上把握、化解事物矛盾的本领;以此,便是笔者付诸81篇感言的初衷。
当今社会,因诚信缺失和谎言遍地,似乎经济发达了,人却时而陷于思想空虚、困扰和迷茫的状态;而实际上,回溯源头,《道德经》早已给出了人的生存价值、意义和方法,劝诫人们只有更好地与他人、社会和与自然相处,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亦是《道德经》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道德经》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客观自然规律和“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以事物“反者道之动”的对立转化状态,告知人们“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也为我国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创造力的源泉。
而且,《道德经》亦阐述了人生的十大哲理: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观点,指出人时常是靠本性使然和在被习惯左右的状态下,顺利完成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观点,指出领导者做事当“做而不争”,才能体会到“上善若水”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辩证关系;以“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观点,指出人的欲望应“适时终止”,才会避免物极必衰、满盈则溢的危险境地,进而实现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持续发展的重生境界;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观点,指出知人者睿智、自知者聪明、胜人者力量和自胜者强大的道理,进而获得“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迷津化解;以“无为而无不为”和“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观点,告诫管理者只有遵循规律,规避大胆妄为和不断滋事的状态,才能治理好所辖业务,实现预期效果;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观点,指出人的话一旦说多了,就会遇到无言以对的尴尬,莫不如“允执其中”、“信守中道”和顺应规律地踏实做事,才不会适得其反;以“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指出管理众人亦如农耕,应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照顾、灌溉和扶助,作物才会自然成长,进而获得丰收;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观点,指出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当按客观规律谨慎从事,不到火候,不可乱翻乱搅;以“辅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观点,指出领导者须以正治国(遵循规律为正)、以奇用兵(以智谋为奇)、以无事取天下(不随意滋生乱事)的做事规则理政;以“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观点,指出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常故意处于“低位势”地顾及、尊重他人和与他人融洽相处,换来“好人缘”,否则如只顾私利地不尊重他人和不与人和谐相处,众人必敬而远之,进而也就无法实现聚拢人心做事的效果。
《道德经》还给后人留下了“玄之又玄”(喻奥妙不易理解)、有无相生(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是阴阳相生)、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和光同尘(不露锋芒地平和处世)、天地不仁(万物都是一样的无区别)、天长地久(喻时间悠久不变)、上善若水(像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金玉满堂(喻财富极多或学识丰富)、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觉隐退)、目迷五色(喻事物措综复杂难辨)、宠辱若惊(受到宠爱或侮辱皆惊恐)、视而不见(睁着眼却没看见)、听而不闻(听到如同没听到)、涣然冰释(象冰遇热消融般解除隔阂)、虚怀若谷(胸怀如山谷般深厚宽广)、绝圣弃智(抛弃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少私寡欲(减少私欲)、相差无几(差别不大)、如登春台(喻极好生活环境)、飘风骤雨(猛烈的风雨)、余食赘行(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天大地大(形容极大)、道法自然(规律以自身法则不受约束)、知白守黑(虽知是非黑白仍保持暗昧)、去甚去泰(做事不能太过分)、天道好还(天可主持公道和善恶终有报应)、佳兵不祥(好战非祥事)、知止不殆(适可而止能避免危险)、自知之明(能正视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淡而无味(菜肴无味或喻说话、文章无趣味)、将夺固与(要想得到必先给予)、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若存若亡(喻若有若无和难以捉摸)、大器晚成(越是大才能的人越晚成功)、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知足不辱(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屈辱)、大巧若拙(灵巧的人看似笨拙)、知足常乐(自知满足则心怀快乐)、出生入死(从出生到死去和喻生命危险)、祸福相依(喻坏事和好事可相互转化)、根深蒂固(喻根基深厚牢固)、以德报怨(以公正的道德心态对待别人仇恨)、轻诺寡信(轻易答应别人要求者定缺少信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头做起和逐步进行)、慎终如始(如同开始时一样谨慎从事)、俭故能广(平素俭省,因而富裕)、寸进尺退(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得不偿失)、被褐怀玉(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喻贫寒出身,却有真才实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喻作恶的人终究难逃天法惩处)、小国寡民(国家小和人民少)、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能相互听到)和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从不联系)等成语的文化积淀。
悟透《道德经》,可使人一生受用不尽;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阐述了有和无的相互转化、难和易的变化形成、长和短的交替显现、高和低的相互充实、音与声的依赖谐和、前和后的互为接续等一系列事物既对立统一,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提示了管理者的做事法则;“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则道出了最圆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的东西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似不善言辞、最方正的东西亦如无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却似无声、最大的迹象亦如没有形迹的状态与辩证关系。
综上可见,老子以《道德经》揭示了天地、人生、社会的无线奥妙和规律,引导着人们应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及看待和把握各种生命现象与进程,进而践行游刃有余的天地人和谐发展,这是经天沐地的思想光泽,亦将无穷尽地伴随着岁月发光,也持续地滋润、洗涤、启示和框正着人的行为,在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中,不断地校正和引导着人类社会的价值生活。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