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玉一凤”一一明末君臣的影射
作者:王玉权
红楼迷雾重重,在下不才,试拨迷雾以窥真相。
贾宝玉,《红楼梦》男一号。贾府第四代,玉字辈。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曰,富不过三代。第四代,已临末世。
和他同辈的都有大名,贾珍、贾琏、贾璜等。就他一支而言,有早亡的兄长贾珠,同父异母弟贾环。独他由始至终不见大名。宝玉,宝玉,乳名或小名也,真叫人纳罕。很显然,这是作者有意埋下的大雷之一。
如果有大名,贾宝玉该叫啥?有人猜,他生前是天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应叫贾瑛。好像有理有据,但不符合作者真事隐去(甄士隐)的原则。他早亡的兄长叫贾珠,珠、朱,谐音,珠常喻明,朱明。有个姐姐元春,元。一母同胞三个,皆王夫人出。他们名字的顺序呼之欲出矣一一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能取大名贾璋么?那岂不是自招灭族灭门之祸么?满清的文字狱特厉害了,所以作者将真事隐去,干脆由始至终隐去了他的大名,让有心的读者去猜吧。
稍有点头脑的一定会想到这一层的。直至目前,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活在家谱的字辈中。何况这几百年前簪缨大族贾府,堂堂公子哥儿没一个大名,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堂堂男儿名大名,如此咄咄怪事,恰恰就出现在千古奇书《红楼梦》中!你可曾反思过这一怪现象?若想到这一点,一连串的问题便来了。
玉,石之精,本质属石头。普通的,只配作铺路作础做墙烧石灰的材料。作者借娲皇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传说,编造了个弥天大谎。云补天后独独多出了一块,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地名隐为无可稽考的谎言)。这石头因无才补天而日夜悲号(奇了,石头通灵了)。后经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施行法力,将其变成扇坠大小的晶莹玉玦,(更奇),带往人间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幻世历劫。于是便有了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待他回归离恨天后,幻化为石兄,于是便有了这悲金悼玉的《石头记》。作者兜了一个大大的离奇的圈,交代了石兄的前世今生。
依古礼,驾崩的皇帝才有资格口中含玉,皇后甍,含珠,这是不容僭越的。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贾宝玉的角色便是传国玉玺的象征。
传国玉玺的由来,是一段曲折的历史故事。楚人卞和得了一块璞玉献给楚王。卞和为这块宝贝石头,被前两代不识货的楚王先后砍掉了两条腿,几乎丧命。这便是有名的“和氏璧"。后来,又有了“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均不展开说了。
秦灭六国,这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终于落到了秦国手里。秦相李斯用其制作了一方国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文。印钮为五龙盘踞,作为君权神授,王朝正统的象征。讽刺的是秦王朝短命促寿,更谈不上永昌了。以后所有自以为正统的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国玺直至满清灭亡。
新中国成立后,当然用不着这劳什子了。有次,毛主席曾询问过末代皇帝溥仪传国玉玺的下落。这位末代皇帝苦笑着说,流亡途中不知所终。但作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丢失了实在遗憾。只是期望能在某个历史时刻奇迹般地重现人间。
贾宝玉那块从娘胎里带来的玉上,也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篆文,上用五色丝线缠绕。看,两者是不是很相似啊?
宝玉有个臭毛病,喜食女人的口红。胭脂,印泥也。印玺印泥密不可分。宝玉的大丫环袭人,龙衣也。宝玉被称为“富贵闲人”。这些均是隐语,确立了宝玉特殊的高贵身份。
皇帝当然离不开玉玺,把它当成命根子。宝玉成天吊在身上,一旦失去,则几乎要了他的命。书中有精彩的描写。
失玉,在提示大明将亡的危机。宝玉在悬崖撒手前,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平时不用功,根本看不起功名利禄的他,一上场居然中了七名举人。为什么是“七"?有讲究的,这也是作者栽下的谜。
死人才做“七”呢。谁死啦?崇祯帝!倾覆的亡明。宝玉乘出试场混乱之机一走了之,根本不屑做新朝的官。讽刺的是新朝皇帝竟封其一“文妙真人”的道号。人家出家是当和尚的,为僧,不是当道士。真是狗屁不通!这也是作者的春秋之笔吧。
无可奈何花落去,玉玺终于落入了满清之手。前有蒙元,后有满清,被异族窃取了神器,炎黄子孙两度亡国。作者的故国之痛是锥心沥肺的,贯串于全书之中。满清入主中原后,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运动一直未停。直至辛亥革命初期,孙中山先生还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
黛玉,《红楼梦》女一号。黛玉两次葬花。
第一次正当三月中浣。这是什么日子?一查方知,166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煤山。真是令人吓一大跳!所以这次葬花意味深长。
黛玉肩担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阳春三月,桃杏盛开,微风过处,落红成阵,好不令人伤感!
宝玉将落花抖入池水,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水从园里流出去,到了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日后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这便是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夙愿。
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兴土葬,入土为安。黛玉以绢袋作棺,花冢作墓,正是沿习这一古老传统。清,属水。水葬是满人习俗,所以黛玉强烈反对,认为不好。
第二次葬花,时值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同样是一意味深长的日子。
春已去,花事已了。芒种饯别花神,古时风俗。芒种节,芒种劫!“芒种刀下死,老少一齐亡。”刈麦,夏收,本是自然规律。可1664年的芒种节却颇不寻常!
这年,满清入关,李自成败退京师,崇祯尸骨未寒,八旗铁蹄大举进军中原。皇太极的儿子多铎巳兵临扬州城下,举国烽火连天。
在扬州,多铎损兵折将,遇到了史可法的顽强抵抗,令清军大受挫折。终因寡不敌众,史可法孤忠喋血,梅花岭上哭英魂!残暴的多铎老羞成怒,疯狂报复,开刀屠城!可怜一座人间仙境繁华美丽的扬州城,几十万老少无一幸免,白骨如山忘姓氏,成了一座鬼城!这便是史上记载的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你说,这血海深仇谁能忘怀?清人的残暴血腥不止于此,还有此后江南“嘉定三屠”等等惨案。还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等铁血政策。大明倾覆,万里锦绣山河陷入血色黄昏。
这便是黛玉第二次葬花的历史背景。国家不幸诗家幸,愤怒出诗人,便有了这哀婉绝世,伤感万分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面上写女儿们饯别花神,怜惜残红,依依难舍。但一联系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刀光剑影血色翻飞生灵涂炭的末日惨景。这是一腔悲愤,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不是燕子无情,是冷血杀手无情,在兽性摧残下,人去,梁空,巢倾。绝望的控诉!
大明这座香巢倾覆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了不觉心碎肠断,痴倒、恸倒。凡有良心者,读到此,谁不心碎肠断痛彻肺腑呢!
魏晋南北朝前,尚无“花”字,以“华”代之。《诗经》中有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常用语“春华秋实”,这些诗句词语中的“华”,即为“花”。一曲《葬花吟》就是一曲《葬华吟》!葬华、葬华,一曲悼明之亡的哀哀挽歌!
就文辞而言,花、华可互代。这就有意思了。《红楼梦》中有专靠食花维持生命的人。谁?薛宝钗。这个“恁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是靠食“冷香丸”续命的。
这“冷香丸”是用春天的牡丹花蕊,夏天的荷莲花蕊,秋天的芙蓉花蕊,冬天的腊梅花蕊,和以四时的雨露霜雪合成的。作者用近乎天方夜谭式的奇谈怪论铺陈词藻,状写无孔不入的阳谋阴算的家伙们如何挖空心思地谋求蚕食“华”家,直令人胆颤心惊毛发直竖!
吃花,食华也,薛宝钗,满清的象征。她的金玉良缘正是和黛玉坚守的木石前盟争夺宝玉(玉玺)的一场斗争。目标明确,觊觎大明江山!如此看,我们便不难理解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象征意义了。也就不难理解作者明借昭传闺阁裙钗大旨言情的“满纸荒唐言”,实际是在暗写悼明之亡揭清之失这段惨痛历史的真相。
慑于空前绝后极端高压的文字狱,作者巧用汉字汉文化的高超妙绝的优势,隐晦玄秘地表达真情实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蛛丝马迹雪泥鸿爪,纵横捭阖天马行空,暗渡陈仓瞒天过海!汉文字的神奇,《红楼梦》将其演绎到了极致!
黛玉的象征正是天启帝朱由校驾崩后,兄终弟及的崇祯帝朱由检。检,木旁,隐射。他们的死期,均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阳春三月。死法均为“玉带林中挂”。皇帝离不开玉玺,宝黛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是最有象征意义的特征。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是最有骨气的!不逃不降不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是历代王朝中最硬气的!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不求和。强汉尚有昭君出塞,盛唐也有文成公主入藏。弱宋最是孱头!签订澶渊之盟割让燕云十六州,输款纳贡,卑躬屈膝,甚而发生钦徽二帝被掳的“靖康之耻”,真是丢人现眼之极。南唐后主成了亡国之君后,成天悲悲戚戚地吟咏诗词,一片亡国哀怨之音。
蜀国后主刘阿斗,做了俘虏,居然“乐不思蜀”,成了被人嘲笑的可怜虫!大清的末世子孙所作所为,世人共知,共嗤!活脱脱的啪啪打脸,可耻可鄙可杀可剐,害得大中华倒退了几百年,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朱元璋的子孙,总体上是刚的,硬的,超越所有朝代!郑和七下西洋,大明曾有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永乐大典》搜罗了上亿字的中华文明宝典。火砲火枪历法科技,全球翘楚。满清的《四库全书》不啻又一次焚书坑儒,把中华文化典籍窜改得一塌糊涂,流毒至今。
崇祯帝的自裁,一缕幽魂悠悠九天,自带光芒!
妙玉,十二钗中唯一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毫无瓜葛之人。且排名靠前,位列第六,排在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之前,很不寻常。在全书浩繁卷帙中,妙玉戏份不多。主要情节仅二处,一为贾母领众人来栊翠庵喝茶;一为妙玉邀在凹晶馆联诗的黛玉湘云去续诗。其余出现场合不多。为人性格孤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很不合群。名中有玉,很不一般。
玉,皇权的象征。莫非妙玉和皇权相关?正是!三玉一家也。何以见得?从她的名中,即可察出端倪。妙玉,庙宇的谐音。皇家的庙宇叫太庙。
家有家谱,国有国牒。家有族庙,国有太庙。家之根本,国之根本。太庙,供祀皇家列祖列宗。新皇登基、册封皇后、每逢军国大事、重要节日,皇帝必率文武大臣到太庙献祭。太庙之重要不言而喻。平日冷清,一如栊翠庵。这太庙是皇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妙玉角色的重要性便体现在这里。怪不得作者要这样安排的,原来有这奥妙所在。
贾母领众人来喝茶时,妙玉敬老祖宗贾母的是六安茶。一翻历史档案,六安茶乃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祭品。
她自用“绿玉斗”,象征江山社稷,给了宝玉(玉玺)。“点犀乔皿”(此字打不出,上乔下皿),心有灵犀一点通,给了黛玉(皇家)。那许多希奇古怪的茶具,祭器也。
妙玉嫌弃刘姥姥。刘的繁体乃卯、金、刀组成,暗指母蝗虫(黛玉所称)刘姥姥是蚕食大明江山的满清人物。书中所设,处处有机关。
“欲洁何曾洁”,一块美玉终落入泥垢中,妙玉为强盗掳去,象征太庙终为满人所占。
玉玺、皇家、太庙,皇权一体。宝玉、黛玉、妙王,三玉象征了末世大明皇权。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瑞鸟。雄为凤,雌为凰。古才子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的芳心。才子佳人私奔,恩恩爱爰,虽过着清贫的日子,当垆卖酒也甘心,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十二钗正册上,王熙凤的判画为: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判词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繁体“鳳”,拆开为凡、鸟。无论贾府还是大明,此时都已处于末世。这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人情练达,处世圆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干优长,男人万不及一。冰山易融,靠不住,注定结局可哀。
用雌凤来影射一代阉臣一一大太监魏中贤,很是贴切恰当。堂堂男儿身,却像只被劁了的公猪,中国皇宫内廷的特产。两者之间有许多相同相似的特征。
凤本是雄性,用来为女孩子取名,当是父母的爱意,把她当男孩子养。王熙凤这个出身于金陵官宦世家的千金小姐,取了这男名,大概也是这意思。不过,世俗之人误以为凤是女人名字,应是肚子里少墨水所致。
大至国,小至家,一旦主子昏聩,且乐当甩手掌柜,赋权于彼等,则会结出这些畸形的歪瓜裂枣。
大明末世皇帝嘉靖及其孙天启帝朱由校,均二三十不上朝。一个醉心道家法术,用宫女经血炼丹以求长生。一如红楼中的宁府贾敬(贾敬,谐音嘉靖,一样的德性)。一个醉心木匠工艺。堂堂大国之君,不理朝政,一如荣府中的王夫人(人称木头人,木,和天启帝相似)。一个把朝政大权拱手让与大太监魏中贤,一个把管理家政大权让给了王熙凤。
小人得志便猖狂,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贾敬自去城外修道,儿子贾珍当家,把个宁府闹翻了天。“造衅开端实在宁”,为贾府的没落埋下了祸根。
王熙凤执掌荣府大权后,一从(通纵,纵容)二令(狐假虎威,号令三军),放高利贷盘剥渔利,包揽讼词,玩弄公权,弄权铁槛寺等等恶行,也为贾府的败落埋下祸根。
末世的皇帝不理朝政,放权给魏中贤。魏中贤日益坐大,加官进爵,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执掌国玺,手握生杀予夺之大权。权倾朝野,号称九千九百岁,成了史上独一无二的副皇帝,你道奇葩不奇葩!
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向她介绍王熙凤时,开玩笑说她是南人所谓的泼皮破落户。金陵王家是官宦大族,阿凤应是大户千金小姐,不可能是泼皮破落户。这帽子该戴在魏中贤头上才是。这是作者狡猾地一语泄漏天机。
魏确实是一泼皮破落户出身。在家混不下去了,才千方百计钻营下三滥自阉入宫,以求活路,从而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王家不重视子女教育,王熙凤不识字。魏中贤这泼皮也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家伙。他居然把持了堂堂天朝的大权,想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好荒唐哦!
为了培植个人势力,收买拉拢人心,魏特爱认干儿子。百官慑于他的权势,也纷纷投其所好,谄媚巴结,笑话很多,讥讽辛辣,正史野史均有记载。
王熙凤虽年纪轻轻,也爱认干女儿。两者癖好相同。书上有个著名的段子,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丫环林小红出了风头。她的办事才干得到了王熙凤的高度赏识,主动要认小红作干女儿。小红却不肯,引起了阿凤的强烈不满。原来是一场误会。林小红说她妈妈林之孝家的早就是她的干女儿了。林之孝家的比王熙凤大多了,林小红应是她的干孙女,你道可笑不可笑?你道这阿凤是何等的作威作福!
魏的对头东林党文官集团首领杨涟,上书天启帝,列举他祸国殃民累累罪恶,天怒人怨,当诛而弃市。魏见木匠皇帝天启帝,称万岁救我,有人要杀他。
无巧不巧,红楼一书中也有一相似情节。阿凤捉奸贾琏和鲍二家的。贾琏提剑追赶,扬言要杀此妒妇。阿凤吓得脸儿黄黄可怜巴巴地奔见贾母,云老祖宗救我,琏二爷要杀我呢!
琏、涟谐音,连细节都雷同。如果不算影射,谁也不服!
天启崩,崇祯立,魏倒台,流放安徽凤阳,后自缢。
凤后得了血崩症,岂不意味着靠山崩塌?被人木,即休了,哭向金陵她的娘家。最后荡悠悠三更梦,也自缢而亡,魂归离恨天。
不再举例了,王熙凤这只雌凤影射雌货太监魏中贤是不争的事实。
三玉一凤影射末世君臣。脂批,“宜作史笔看。”“野史皆可毁,而此书不可毁。”此红楼一书中藏着一部明亡的血泪史!
且将开篇第一回中的有关段落抄写如下,以证在下决非牵强附会胡说八道。
石兄对空空道人说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读者诸君万不可掉以轻心,忽视这几句难得一见的坦露作者真实心迹的语言!
红楼一书字字如金,非一般小说家之废话连篇可比的。
煌煌百万言,公认作者无一字为虚!
三玉一凤,明亡之殇。真真假假,费尽周章。双面宝鉴,警世洪荒。文中寓史,脂红粉香。一词一句,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王玉权,笔名肃月。江苏高邮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而不休,码字怡情。不钓名和利,只钓明月和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