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梨花开
徐广征

一棵大树,以庞然的树冠容纳青枝绿叶、春华秋实,冰清玉洁的花朵开放于我的童年世界,硕大果实摇曳于高高的枝间。我脑海里时常浮现故乡的大梨树。成年后一次采风的机遇,使我接触到更大规模的梨树林,视野忽而开阔,惊喜之情随春风浩荡。
那是我们诗词学会的一行九人,应邀游览山东曹县青堌集镇唐庄的百年梨园。唐庄距离我们的小县城不足百华里,离我的老家也就60华里。但种种原因,我竟然没有游览过。我倏地觉得好久以来忽略了梨树,真该亲自拜访一下久违的梨花了。
2024年的阳春,风暖日丽,我们走进唐庄的牌坊型大门,眼前便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梨花节刚刚拉开序幕。在梨树林、桃花林和其它树木庇佑之下,人们摆开了乡下集市的红火阵势。
随同的乡镇文宣人员和村支书首先介绍情况。唐庄位于曹县青堌集镇西南部,梨园紧挨通向河南商丘的国道西侧,大门朝东,大门的里面安装一块大牌子,是林业部门的提示牌,介绍了梨树的历史渊源。这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得到政府保护的。村干部简单介绍了唐庄古梨树群落的往昔今生。
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下游的平原便桀骜不驯。历史上的鲁西南平原为黄泛区,黄河常在这里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溃水由封丘、兰考、长垣东下,漫淹菏泽全区,夺大清河入海。北面有金堤屏障,南面无堤防挡水,黄河在菏泽地区内漫流20年,南北流动百余里。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曹县南部留下一条宽700至1500米不等,东西长47.7公里的废旧河道,称咸丰故道。唐庄这片土地在曹县东南边境的黄河故道,南面就是河南商丘。黄河曾从这里流过,泥沙淤积,地势较高,风吹日晒,原有不少的沙丘。这片梨树林可能有更远的历史。在鲁西南地区,明朝初年就有来自山西的移民了,移民来到这黄泛区,一定要考虑到这里的土壤,风沙肆意疯狂,不利于居住和耕种稼穑。于是先民们在这里植树造林,防风护堤,把家园建在这里,定居在这里。

有关资料显示,梨树是鲁西南黄河故道乡土树种,栽植历史悠久。这里夏热冬冷,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松软、偏碱。据说适度盐碱可以提高梨的鲜食品质。梨树根系发达,适宜沙土性质,又具有经济效益,黄泛区的村庄差不多都有一定的历史遗存。几经种植,几经水患损毁,人们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反反复复,改造自然的历史艰难而漫长。梨树为黄泛区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乡民送上无尽的甘甜和不菲的效益。
村庄大门里旁的那些梨树,确实一个个像老者,树干和树枝都是黑色,像铁一样的黑色,主干有的粗放而结实,好一副历经沧桑的容颜。分支也有碗口粗细,向四周和上方辐射伸延,新生的枝条接续着生命的不息。正是阳春,天朗气清,不断升温,冬天的余寒渐渐褪去,阳光照在这百年梨园,白色的花朵闪耀着清亮的光辉。那皴黑开裂的皱纹,盘曲虬龙般的枝条,仿佛在诉说梨树的饱经风霜、历久弥新。
我们按照村庄打造的路线继续往里走,看不到尽头,听得见人声。唐庄百年梨园占地约3000亩,现有古梨树465棵,挂牌保护的更古老树种近百棵。每年四月,梨树林成为最美的风景。梨花如银雪晶莹,芬芳四溢,盛况空前,吸引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游客前来踏春观光。2024年4月4日,乡村好时节·乐动生活主题年暨第十一届唐庄梨花节成功举办。上百株百年梨树几乎同时开花,一丛丛,一簇簇,晶莹剔透,珠光宝气。游客们满怀期待和欢喜,共同饕餮一场梨花的浪漫盛宴。
唐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潮在梨花节期间是忙碌而兴奋的。他介绍,唐庄村大打“花经济”文旅牌,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游客赏花同时,也把文旅消费带到乡村,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效益。近年来,唐庄成功举办了多届“梨花节”,带火了乡村旅游。此次梨花节吸引全镇各村30支秧歌队、戏曲队、锣鼓队参与,数百家商户前来经营,场景更加恢宏大气。梨花节融合民俗展演、景区打卡、特产销售、非遗展览、田园直播、文创赛事等活动,进一步拉长了“梨花经济”产业链,激活了乡村生态游。当地的酱菜、羊肉汤、烧驴肉、鲜果、芦笋茶、芦笋罐头等农特产品及美食小吃纷纷亮相节会现场。一位笋农高兴地说:“梨花节办得好,我家的芦笋不愁卖,每天从地里采摘200多斤鲜芦笋,在家门口就能卖完。”今年梨花节设置摊位500多个,平均每天客流量达1000人次,最高峰达到3000人次。唐庄村依托“梨花经济”,带动200余户农户每年增收数千元。游客看马戏演出,品小吃,秀汉服……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有的忙于拍照,有的即兴歌舞,有的现场直播。土生土长的网红焕发出空前的热情,把梨花美景和形象才艺直播到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梨树林过去可能是连在一块的,后来人们考虑到梨树老了,结的果也少了,所以插种了新的树木。据他们说,现在唐庄村的这些梨树都已经分包到户,各自管理。这里有一个小树林,那里有一个小树林,有的十几棵,有的三五棵,无数的小树林组成了百年梨园。这些树林之间,有他们新开辟的桃树林。
桃林也是分包到户,这里一片,那里一块,有的几片相连,形成规模桃园。正是桃之灼灼的时候,但见修剪整齐、高度一致的棵棵桃树朵朵嫣红,流霞溢彩,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笑脸相迎。徜徉其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拍照的姑娘们、小伙子们陶醉于春风暖阳,飘飘欲仙。
这里和梨树历史差不多长的还有紫藤,成片成块的,有的地块面积稍大一点。那些紫藤树盘根错节,花开花落,自然生长,蔚然壮观。尤其到了花季,恰似紫色云彩连绵覆盖,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恍若进入仙境。不要说紫藤萝花是食用美味,做成粥人人爱喝,单是花海的审美欣赏价值就秀色可餐,带给人无限的精神愉悦。难怪国画家将紫藤花纳入画面,百画不厌,描绘得新意盎然,诗情澎湃。
远望盛开的梨树,仿佛一大朵一大朵的白云,展现出天然的美丽。万朵银蕊冰雕玉砌,素洁高雅,高悬于枝头,摇曳于春风。走近一看,那梨树的景象更是引人入胜,花瓣雪白雪白的,稠密相拥,绚烂璀璨,出落得娴静高洁。花丛间不仅有蜜蜂和蝴蝶,还引来群鸟歌唱。风一吹,片片花瓣簌簌落落飞了下来,粘在游人的衣衫上,或者飞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和青草、野花抱在一起,自有一番情致。这些梨树好像没有做什么人工修剪,有的枝条是斜着长的,有的枝条长出了直立的分枝。在纷纷花雨中闭目一想,想到一颗颗肥硕的果实清脆蜜甜,唾津禁不住汩汩分泌。
当我们一行说说笑笑,漫步欣赏这无限风光时,不觉走进一处主干高大、树冠超大的梨树林。梨树10棵左右,每一棵都苍苍合抱,树冠遮天蔽日。在树下自由盘桓,观铁枝虬干,望花团锦簇,实在悠哉游哉,心旷神怡。这时,正好遇到一个老年模特队儿,她们在这里要表演拍照。这是慕名而来、组团而来的模特队儿,刚一看以为是年轻女子,打扮得花花绿绿的。近处一看才知道,她们其实是市里老年大学的模特队儿,带着服装来到这梨花盛开的地方,走走秀,跳跳舞,要拍一些照片和视频。她们见我们一群采风者有点文化人的气质,便做了一些交流。当他们换好衣服拍视频的时候,那几树梨花随风飘落,更富有诗情画意。
我们这一群人异常兴奋,笑声朗朗,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天,遇到这样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实乃人生之良辰美景。上面是梨花纷纷扬扬,氤氲成韵,下面是一群仿佛天降的活泼仙子。伴着音乐,伴着和畅的风,那羽衣霓裳、条条丝带,展开一个丰富多彩的舞蹈境界。我们用手机殷勤地为她们拍照,定格一帧一帧的写真,留下一段一段美好的瞬间。一方面是陶醉的舞蹈艺术,一方面是点击拍照的激情,两方面的碰撞与结合,留下的是这百年梨园的神话,留下的是这阳春季节美妙的画卷。两支队伍谈笑风生,才情燃烧,欣然合影留念。在温情的大梨树下,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在油菜花香的氛围里,一会儿穿着汉服,一会儿又穿上马面裙,衣袂飘飘,一如梨花的盛放,演绎出休闲时光的亮丽和精彩。模特队还带着音响设备,悠扬动听的歌声荡漾在梨园上空,洗涤了多少尘世的铅华。每一个文友都有意外的收获和欣喜。
乡间文化跟庙会、跟集市总是分不开的,所以这里的梨花节,各家各户把自己的承包地租赁出去。特别是靠近路边的人家,就租给了小商小贩,摆摊设点,甚至安营扎寨,呈现出集市的热闹情景。游人休闲观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前者呼,后者应,摩肩接踵,穿梭在桃花间、梨树下,徘徊于美食摊位前。你看那色泽鲜亮的,一定是红色的草莓,这是早春刚刚下来的美味,见之便叫人垂涎欲滴。还有糖葫芦、糖炒栗子、各种肉串儿、爆米花儿,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空气中满是香味、甜味,浓烈醉人,直入肺腑。
我们采风者一行徒步丈量着这广袤的梨园,也感受乡村集市的红火。我们在林间的路上徜徉,欣赏,拍照,谈笑。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天气更热了,人们都解开了衣襟。这时候在桃树林间的空地上,又发现一个更有风情的小旅游团,好像有七八个人。大概是来自一个家庭,或者亲戚朋友组团,他们把车子停在了小路上,在桃林间席地而坐,正在进行野餐。蓝天丽日,鸟语花香,就地取材皆美食,摆开了宴席,喝上了饮料,吃的是一份好心情,玩就玩个酣畅淋漓。游客争先恐后拍下这桃林、桃花和宴饮场景,啧啧称赞这野炊的浪漫,实在羡慕极了。
花开无语,素心如雪,梨花“雪做肌肤玉作容”,这冰清玉洁的姿态和品格令人艳羡和褒扬。历史上文人雅士咏梨花的佳句可谓多矣!赏梨花怎能不诵读古诗佳句?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何其婉约动人,其中神韵品之无穷,真乃千古绝唱。“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黄庭坚这首《次韵梨花 》写得别致大气,梨花一尘不染,仿佛洁净雅致的仙女,多么耐人回味。文学艺术赋予梨花浓郁的思想感情,我们几人你背一句,他诵一首,唱和之间,梨花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似浪花激扬飞溅。
百年梨树,穿过无数风霜雷电,依然把美丽和甘甜奉献人间,令人油然而生无限敬意。尤其在自然灾害和人类外营力的摧残面前,树相苍古,铁干虬枝,深深扎根这方黄土地,面不改色,坚强如斯,站成永恒的风景,惠泽一方百姓,这如何不让人们仰望和讴歌呢?
其实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苏鲁豫皖的黄河故道一线,有不少树龄极长的梨树林。“古梨树森林公园”位于江苏丰县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面积万亩,连片棋布,树龄超过180年的梨树668株,历史上被洪水损害后约有一半以上老梨树补植于清朝嘉庆年间。最古老的一棵梨树栽于明朝,距今约500年。老梨树们枝若游龙,形同铁铸,每棵结果都在1吨以上。安徽砀山县被誉为“世界梨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百岁以上的梨花树,被誉为“梨树王”,是全球最大的梨树种植基地。近似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造就了众多的梨树林、梨园。黄河改道后留下的土壤,具有梨树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老梨树也见证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改造自然、谋求生存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唐庄百梨园,吸纳天地日月之灵气,生机蓬勃,目睹了这片土地的岁月流转,沧海桑田。那一层层年轮里,镌刻下历史的脚步和人民的摸爬滚打、顽强抗争。采风之时,文友们不断提出对百年梨园的保护和挖掘问题,和乡镇包村干部、村干部交流意见。他们表示:下一步将发动群众扩大优质梨树种植面积,以唐庄百年梨园为中心打造赏花经济发展圈,以乡村旅游促乡村振兴,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美景,留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
从唐庄归来后,我们所有参加采风的会员都创作了诗词作品,抒发梨园畅游的兴奋和幸福。大家夜不成眠,吟咏填词,赞美梨花的纯净、梨园的生态保护,描绘现状,展望前景,寄寓了无限情思和美好憧憬。梨树下的倩影和邂逅,无疑也激发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无须过多推敲和修饰,妙句佳作便从心底奔涌而出。
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不要说享用梨、桃这些北方常见的水果,就是南方的荔枝、香蕉、橙子、芒果等也早已司空见惯,食之如同家常便饭。因此,今天的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甚至不远千里参观梨园、桃花园,去感受花香鸟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去感受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新风貌。物质享受是有限度的,而文化、精神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生活在温饱无忧的春风里,怎会不开心、不满足、不感恩呢!
梨花年年开,日子岁岁美。站在这片大地上,我的热血在沸腾。惟愿我的家乡鲁西南像那古老的梨树不断开出新花,生机勃发,青春永驻。
作者简介:
徐广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曹县书协主席,曹县诗词学会副会长。作品发表于《散文》《诗刊》《绿风》《中国教育报》《中华辞赋》《时代文学》《心潮诗词》《长白山诗词》《青年文学家》《中国艺术报》《大众日报》等。散文、诗歌在山东省作协主题征文中两次获优秀奖,在飞鹤·扎龙诗会征文中获二等奖,中国散文网举办的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图片来源:刘 勇
本期编辑:李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