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九十三)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人类的真实智慧是悟达宇宙真相的思想高度
在对比东西方文化的根源思想时,东方文化中除了“道”字之外,还有一个表达宇宙本体含义的字即“性”字。例如,人有人性,佛有佛性,物有物性,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性本善”作为鸿篇之首。“性”是什么?在东方哲学中,若将“道”称为宇宙本体之无极,那么“性”就是混沌未开之太极元气,即构成宇宙的基础粒子,“习”者即开天劈地之阴阳二气,即万物之特征,在这里《三字经》中将“本性”与“习性”分析得明明白白。人初之本善是超越人间善恶分别之念的纯真自然之纯善,犹如赤子并无半点人间尘世之善的味道,所以原始人性就是自然本性,不仅相近而且皆通达宇宙本体,而人类社会道德之别则来自于习气的染污之深浅,宗教的意义就是通过各种方便门径让人返璞归真。
当今科学实验,比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西方量子科学实验以及西方精神病理实验等已经证明,生命的有形与无形之双重身份,以上皆为科学与宗教相互联系的典范。人类的冲突就来源于宗教、哲学、科学思想的相互对立,而否定“天人合一”,就是道性思想与术性思想的对立!前面讲过,通过日本科学家的水试验,我们得知万物皆有其灵,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由光波量子构成而不是由原子电子构成的,宇宙万物其实是在极速波动中形成的一种幻化假象,若借用《金刚经》之言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根据当今最前沿的物理哲学的逻辑思维推论,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也是一种假设。宇宙若起源于自身的大爆炸,那么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及精神现象,一时顿现没有先后,一时灭亡也没有先后,这就是“唯物唯心同生论”的科学源头,即物质和精神不分先后同时产生,未来人类科学的发展将会告诉我们,二千年来哲学的“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意识形态争论将毫无意义!当代科学正在验证三维空间之外的宇宙生物存在于四维五维空间的
佛教哲学被世 界 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为哲学最高峰,前文曾述,佛教认为组成宇宙的三种元素即“性、识、相”,三者合而为一就是《金刚经》第三十章所称之的“一合相”,而《心经》所言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浑然一体难以分割。色受想行识即是空,反之空也是色受想行识。因为“色受想行识”是不真实存在的,所以佛教将其称为五蕴即五种幻化万物的基础性东西,这就是“色空不二,受空不二,想空不二,行空不二,识空不二”的佛教本原宗义所在。
所以说宇宙本体、宇宙灵魂、宇宙现象即性识相三者高度合一,从未分离。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佛教中的佛与众生的“佛生不二”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身心和谐阴阳平衡所言的“阴中有阳,阴中有阴”的中医理论基础。宇宙本体所显现出的物质与精神就是宇宙灵魂和宇宙万象,而灵魂无形之阳和万象有形之阴永远和谐地统 一于宇宙太极之中。
宇宙万相的运动规律即阴阳互动规律,古老《易经》已经揭示,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是阴阳之互变与统 一,也是天地人三才之大律。
大千现象千差万别,然而它的构成只有一个元素,当今量子力学称之为“光波”,中国中医称之为“气”。所有的宇宙现象其实就是依据光波的波长波短而形成的能量大小不同的临时组合体,而这个临时组合体也随光波之波动而不断刹那变化着。宇宙之大除了本体之外没有一“物”一“识”是固定不变永恒存在的,万物的形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万物的念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唐朝六祖慧能大师在悟达宇宙真相后说过一句著名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类的真实智慧是什么?是悟达宇宙人生真相的思想高度及弘扬无悔。在宇宙本性面前,人及万物生而平等,在万物灵识面前,习性又让三千大千世界色彩斑斓。科学之最终目的不是成为人类欲望难以满足的工具,而是用实验手段告诉人类生命的真相及其意义所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