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舞人生
——我与《中国蜂业》的三十年情缘
龚文广
1934年,在那个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真理而孜孜以求的的动荡时代,怀抱实业救国梦,对中国蜂业无比热爱的黄子固先生创办的《中国蜂业》应运而生,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亲自为其题写刊名,从此《中国蜂业》开创了它漫漫九十个春秋的中国蜂史记事。
更令人敬佩的是,黄子固之子黄友诚,秉承父业,爱蜂、学蜂、护蜂,矢志不渝地奋战在养蜂界,与《中国蜂业》相伴相随,与中国蜂业一起荣光,现虽已过耄耋之年,九十有五,却若蜂一般,分蜂繁衍,影响、培育了一大批蜂业后起之秀,真可谓“万里江山尽蜂舞,源远流长劲风流”。
《中国蜂业》与中国蜂业如影随行,共同进步。如果说,《中国蜂业》以文本的样式和学术的精神记录了中国蜂业的发展历史,那么,中国蜂业则依托一代代蜂业人以务实、践行的姿态实现了中华蜜蜂的伟大崛起。
中国蜜蜂,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蜂,国蜂也。它不是诗歌形式的国风,却是最为现实的“国风”,它是一首来自田野、草原、森林的诗歌,感性而律动,曼妙而美丽。它带着乡村的滋味,带着田野的芬芳,带着无数蜂业人的美好的希冀与愿想。
国蜂兴,家业兴!追溯到七千万年前,中华蜜蜂的诞生,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在中国,拥有800万群蜜蜂,数量高达1600亿只,是全球人口的20倍之多。蜜蜂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存在,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与繁荣。今天,我们纪念《中国蜂业》诞辰90周年。这本杂志涵盖了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蜜蜂育种、病虫害防治、蜂产品加工利用、养蜂机具、蜜源与授粉、蜂业经济、蜂业论坛、蜂业研究、蜂业天地等各个方面,内容包罗万象。
《中国蜂业》与我相伴一生,它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蜂业》曾在19世纪70年代初落户于江西省南昌市向塘镇,在那里扎根了九年,出版了多期杂志。为了追寻它的历史足迹,我有幸踏访了这片土地。因为《中国蜂业》的薪火在这里传递,后来诞生了《养蜂科技》。我走进了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的编辑室,那里的刘从堂和张串联,都是我敬仰的前辈。我收集了早期的、零散的《中国蜂业》和《养蜂科技》杂志,这些珍贵的资料,我将永远珍藏。
我对蜜蜂的最初印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家门前的灌木丛中,有许多野生的蜂窝。童年的我,曾因好奇而破坏过这些蜂窝,也曾多次被蜜蜂螫伤。这些经历,让我对蜜蜂有了深刻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母亲会将装过浆糊的瓶子,洗净、晾干后,装满蜂蜜,放在高高的书架上。我们兄弟几个总是渴望生病,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品尝到那甜蜜的滋味。每当喉咙痛或便秘时,母亲就会用蜂蜜调水,让我们喝下,那甜蜜的感觉,令我们至今怀念。
我对蜂业的认识,始于1985年。那时我刚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有幸在赣州地区农业局从事畜牧业工作。我有幸与蜂业的专家和老师接触,开始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逐渐了解并爱上了这个行业。在赣州地区农业局畜牧科,我先后与黎占魁、肖龙英、谢光良、杨明怀等前辈一起工作,成为赣州养蜂工作的第五位接管者。我与钟堂敬、刘吉海、刘宏康、樊金生等同事,共同为养蜂这个特色产业奔走,后来我们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为了人生的知己。他们一生致力于养蜂事业,堪称一代蜂业大师。遗憾的是,杨明怀、钟堂敬、刘吉海、刘宏康等前辈已经离世,原本希望与他们共聚一堂,回顾养蜂往事的愿望,只能成为终身的遗憾。
1987年,我与刘吉海、樊金生、刘宏康一起参加了在南昌向塘召开的江西省养蜂工作会议。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的副所长陈聚刚、《养蜂科技》主编刘从堂、老场长李夙根等人。后来,我们还一起攀登赣州市崇义县阳岭山顶,进行蜜源植物资源的实地调查。我还与刘吉海一起走进了尚未开发的东江源头三百山腹地,进行蜜源植物标本的制作与识别。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配合江西农业大学曾志江教授,组织、开办了赣州培训班,推广“蜜蜂免幼虫技术”。我还与张平一起,陪同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的周冰峰教授、骆群研究生,深入瑞金、信丰、安远三县,进行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采集取样。
我还陪伴过四川农业大学的龚凫羌、宁守容教授,进行了五天六县十一场的《中蜂生物学特性与饲养原理》的巡回讲座。我还陪同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张复兴、研究员谢代金、北京颐寿园的刘勇一行,走进有“赣州养蜂第一村”之誉的信丰金盆山,以及南康县大山脑、章贡区峰山进行调研,共同完成了《江西省赣州市养蜂产业调研报告》一文,并于2016年在《中国蜂业》发表。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蜂业》,是在赣州地区农业局畜牧科的办公室,那里订阅了1991年的《中国蜂业》杂志。我精心保存了当年的一本杂志,即使多次搬迁,也从未丢弃。这是我拥有的最早的一本《中国蜂业》。
2005年,我从事蜂业的第18个年头,我在300字的稿纸上一字一字地写下了《深山养蜂人》一文,并在《中国蜂业》的第10期上发表。这让我兴奋了好几天。之后,我又陆续发表了《赣南山区饲养中蜂‘八合一’场生态模式》、《依托赣南果业发展之强势 拉动养蜂产业发展的思考》、《地穴活框饲养中蜂》、《赣南百万亩脐橙花海探秘》、《乌梅山下百群蜂,蜜蜂衔来一栋房》等三十多篇文章。后来,《进瑶寨村讲蜜蜂事》和《从化荔枝蜜圆满收官》分别在《中国蜂业》2021年第6期和第7期发表。
诚然,每一次投稿《中国蜂业》,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次的发文,都让我欣喜不已,激励我继续努力。记得我是从1998年开始自费订阅并收藏《中国蜂业》的,至今已有26年了,现已拥有300多本成套的《中国蜂业》杂志,从未间断过。我计划在适当时机,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整理并捐赠给地方图书馆,为《中国蜂业》在赣州市地级市图书馆设立一个专门的阅读库,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
因为对蜂事,我参加了北京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参与了《蜜蜂砷中毒的课题研究》,会议期间,我有幸认识了中国蜂业界的老前辈马德风先生,并在养蜂所大门合影留念,并获得了马老的著作《我的养蜂生涯》;因为蜂事,我与董秉义有过信件往来,我敬佩他踏实务实、用心钻研的治学精神;因为蜂事,我参加了1994年的《全国蜜源植物资源调查研讨会》,在会场认识了吴杰先生,并亲眼目睹了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三叠泉;因为蜂事,我在赣州完成了《蜜蜂砷中毒的研究》项目,提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养蜂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养蜂业是21世纪新一轮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开展了《蜜蜂入莲田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并推动了2011年在石城县举办的江西省蜜蜂授粉技术培训班。
“风景这边独好”。在我个人以及赣州蜂业人的共同努力下,赣州的“5.20世界蜜蜂日”科普宣传、六月份的“一脾蜜两机摇 提质增效”和七月份的“蜜蜂入莲田授粉提高莲籽产量的养蜂实用技术推广”,等等蜂业活动已成常态化。赣州市目前饲养有25万群中华蜜蜂,有20000名养蜂从业人员、29名执业养蜂中级畜牧师活跃在赣州市18县市区的山区丛林中。近年来,赣州养蜂人在江西省蜂蜜质量评比大赛连续五年获得金奖,安远县、石城县、瑞金市、宁都县分别获得500万元蜜蜂产业链基地建设质量提升项目。由我主理的赣州市养蜂学会坚持长年开展活动从不间断,因此获得了赣州市民政局“市属先进社会组织”和“中国AAA级社会组织”荣誉称号;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撰写的《党旗下成长的养蜂人——刘吉海》和《蜜蜂赞》二文,获得全国养蜂征文二、三等奖。
岁月如梭,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我已退休四年,人生短暂,时光飞逝。尽管我已步入退休生活,选择在杭州安家,远离了千里之外的故乡赣州,但我的心依旧与中华蜜蜂紧密相连。我仍然坚持订阅《中国蜂业》,仍然坚持深入养蜂一线,仍然坚持撰写蜂业文章,仍然坚持每年数次的养蜂学会活动……这份执着,让我不断地穿梭于杭州与赣州之间,尽管单程需要12个小时的旅程,一年中我仍愿意往返四五次,这份奔波对我而言,是一份心甘情愿的热爱与付出。
最后,我要向《中国蜂业》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正是这份杂志,让我的退休生活依旧充满乐趣和活力。它不仅是我的老朋友,更是我手中的宝物。每当我翻阅它,那充满生机的蜜蜂世界便跃然眼前,它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信息的丰富和生动,更是文字的优美和力量——最新的科研报告、全国蜂情、世界蜂况,这些资讯如同潮水般涌来,为我带来不断的惊喜和喜悦。特此撰写此文,我愿以最深厚的情感,向《中国蜂业》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你好,《中国蜂业》!
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于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