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再忆背着祖坟去流浪
作者:张德智
新春岁末,龙尾蛇首。突然想起30年前,未著名作家、青年诗人张德智一篇散文《背着祖坟去流浪》。1995年以张剑儒作为署名发表在《中国电力报》副刊上,当时的编辑是一个东北美女,她说过年过节,这个题目太悲凉了,建议我改改题目,那时候正好看到爸爸笑了,于是灵感一来,就把题目改为《爸爸笑了》。后来《西南电力报》又在副刊上全文转发。
只是为了迎合当时过年的氛围,原文在很多方面都做了适应性修改。虽然当时因为发表了感到喜悦,后来才觉得原文如果不修改,或许能让一颗文坛星星⭐冉冉升起。但是呢,反过来,如果写的文字当时发表不出来,或者不能发表在国家级报刊上,或许我后来就不会以读书写字做学问求真知有真知灼见为毕生追求了。所以这几天我老是在想,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转眼一挥之间,三十二年过去了。我越来越觉得,这篇文章有必要重新恢复原貌,才对得住当时的创作灵感。原文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不写在今天的日志里面,就会象一首歌的歌中唱到:“会有那么一点点遗憾”!
1989年,复读了三年的我,对,你没听错,复读了三个初三,和应届的初三一加,整个初三年级,我读了四次。那时的我,运气特别唾弃我,每次考试,预考都接近7科满分700分。误差最多不过30分,也就是说每次预考成绩都在670左右。但是,老天总是做空我,正考总是在分数线400到410分之间不超过5分的误差内波动。从1986年到1989年,最后那一年,就是年满18岁,根本参加中考的资格都没得了。从1988年9月1日开始,我以鲁迅写的那篇柔石的纪念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那句话激励自己,号召自己,命令自己全身的每条神经,全身每条神经的每个细胞,踏着淋漓的鲜血,面对惨淡的人生,前进,前进,前进!!
后来听说古代仁人志士有抬着棺材⚰️冲锋陷阵,其实那时候的我,何尝不是下定了必死的决心,参加最后一次中考!!!!那时候,我们那个乡村学校,有一个叫郑海霞的妹妹,因为中考没上预考的分数线,就一头扎进她们塆前的战家沟水库去了,或许她的灵魂已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她的美丽却烟消玉陨了。这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一是不怕头飞雪,这个女孩和我在学校演讲比赛上有过交集,她当时的演讲让我第一次对女生产生了好感,觉得怎么可以演讲得这么好,文字怎么可以写得这么美,最重要的是这么美的女孩为什么不在我们班?
当时我就故意让我的演讲出现毛病,结果她得第一名,我得第二名。可是她却因为偏科,预考都没过,想告别贫穷落后的农村的原始梦想就此破裂。于是她选择了不改变人生,就改变生命。我在心底为她流泪,她或许是一个真正的革命青年,如果在清朝末年,她或许就是秋瑾!!!
她的事,对于抱着必死之心的我,其实震动也不是特别大,相反,我觉得如果真的考不上中专,我死了,虽然会愧对父母,愧对地下十代祖宗,我们老张家,有族谱可考,从清末胡广填四川算起,数到我们德字辈的时候,也才第12代。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婆婆爷爷,所以严格来说,就是十代列祖列宗。但假若能遇到这个刚死的郑海霞同学,黄泉路上也很温暖。
还好,1989年预考考出了中考以来不仅仅是我的最高分,恐怕也是当时整个四川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最高分686分(备注:七科满分700分)。正考以515分的成绩几乎突破550分的极限!
1989年的天空,虽然有学潮甚至反革命动乱,生怕取消当年中考的我一直提心吊胆,但是,最终没有辜负我,我想那时候和我一起笑的,不仅仅是父母和三亲六戚,还有10代地下列祖列宗,还有那个叫郑海霞的师妹……
从那时候起,我内心深处就修建了10代列祖列宗的坟墓,还有那个仅有一次交集的师妹的新坟。我要背着他们去成都,去远方,去流浪。带领他们,去看看他们未曾看过的电老虎行业!!!
多年过去了,每年不论我离家多远,我就会回到老家,给我的十代祖宗和父母恭敬虔诚的磕头磕头再磕头!!!也给我那个和我相似命运的小郑同学,遥空鞠上一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