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65)——千军万马(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南北朝时期,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这支神兵的领导者是南朝梁的军事奇才陈庆之。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杰出的军事家。他虽然不善骑射,但是他智谋无双,又善待将士,所以深得人心。
他幼时是梁武帝萧衍随从,高祖(梁武帝萧衍)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陈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陈庆之的出身不太好,所以他在任职初期一直不被重用。而且陈庆之并非武将出身,年少时期身体羸弱,且武艺很差,他前半生多半是在棋盘上运筹帷幄的,这一陪皇帝下棋,就下了二十几年。谁也没想到这个老实人,上了战场居然一革书生气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大将,实在是令人瞠目。
《梁史·陈庆之列传》载:梁武帝萧衍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萧衍任命四十二岁的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仍率军二千,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魏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众二万来拒。庆之帅两千进薄其垒,一鼓便溃。后豫章王弃军奔魏,众皆溃散,诸将莫能制止。庆之乃斩关夜退,军士得全。但天下人皆知陈庆之。
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转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梁大通元年(527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逆战独取,亲率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创不可思议之功。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掎角作十三城,主师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从之。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梁武帝萧衍)纳之,封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七千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元颢于涣水即魏帝号,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这支军队穿的是白袍,所以被称为“白袍军”。他生活朴素,也喜爱穿白袍,所以常被人称为“白袍将军”。
自铚县,进荥城,遂睢阳,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垒,四十七战。先后破魏军丘大可七万;生擒元晖业,破元晖业所率羽林庶子二万、获租车七千八百辆;破杨昱七万;破元天穆六万余;降老生、费穆兵二万;魏仅有元天穆与十余骑北渡黄河。南梁名将率军陈庆之攻占洛阳确实是汉人政权继南宋武皇帝刘寄奴之后的又一次壮举。
陈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洛阳时有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他出身寒微,却深谋远虑,战功赫赫,令敌人闻风丧胆,威震四方。高祖曾赐陈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1969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第二次读《陈庆之传》时,特地在书上批语:“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千载之下,唯陈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