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考证(六):民国以来
民国以来,特别是建国后,是辋川建置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民国24年(1935)以后,分境为一、 二、三、四、五(东、西、南、北、中)区。辋川属于三区。实行保甲制后,分全县为7个区,24联,辋川属于辋川乡联。这是辋川第一次设立基层政府。
1949年5月23日蓝田解放,改乡为区,辋川区包括关上和西杆庙两个乡。
1956年为辋川乡,属葛玉区。
1958年成立辋川公社,冬,同大寨公社合并为属峣山公社。
1961年辋川公社单设,属县直辖。1984年改乡,2011年撤乡改镇。
2015年,和玉川镇合并,仍名辋川镇。
综上所述,辋川的历史固远,但历史上从无镇集,行政上设镇也只有几十年时间,所谓辋川古镇一千多年说法可以休矣。
行政建置上的变化,是同当时的政冶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建国后,辋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两奌。一是交通的改善以及山川地理的相应变化, 一是王维遗留的文化资源的基本消失。
一、交通的改善以及山川地理的相应变化
要发展,先修路。为了改善出川交通,“土改”刚结束,1952年,辋川乡政府利用冬季农闲,组织各村精壮劳力,分段组成“突击队”,义务投工投劳,修筑辋峪便道。
经过人工打眼,凿山放炮,风餐露宿,苦干实干,修出了一条可容架子车通行的山路。
1964年,对从县城入川的沙石路排除险段,降坡整平,进行二次拓宽,但汽车仍无法通行。
1966年,因应三线建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部分入辋川的需要,由交通部二分局162工程处承修,机械开道,沿线民工广泛参与,仅用了年余时间,于1967年底修成一条三级沙石公路,不到2年内又铺成柏油路。
而辋川至葛牌的蓝葛公路,于1968年开始动工修建,于辋川白家坪破山改道,同前面出川公路衔接。其中过二道岭工程难度最大,1972年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南山四乡出行难的问题。
1979年,厂房修建完毕,向阳公司进驻。
道路和厂房的建设,使辋峪河不再绕过门前山,从王维故居一一鹿苑寺门前经过,而是“抄了近道”,河道在“破山”处形成了一个落差超过10m的“瀑布”。40多年后的今天,目观已经基本看不出这一段的“破山”痕迹。但从卫星地图上还可以看出。
1972年破山完成,道路未修建,辋川河未改道,走几字形,绕门前山而过的卫星图
1979年后,厂房、蓝葛路均修建完毕,辋峪河改道的今之卫星图
二、王维隐居活动痕迹的基本消失
三线的道路和厂房建设,不仅改变了王维故居前的山水环境,而且基本上消除了王维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
王维后期隐居飞云山南面的辋川庄,对面即去董家崖的头道岭。辋川河南来,绕过头道岭,从庄前经东向西流过,再折而北流,一直到流入欹湖之中。"后浦通河渭,前山包鄢郢。"所以有时将头道岭也称为门前山。
唐时还缺乏通过头道岭再南行的道路,王维在辋川的活动,往南到头道岭为止,后迁居飞云山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谓此处。
王维在母亡后,上报朝廷,舍辋川庄为清源寺,后改名鹿苑寺。几经废兴,一直延续到民国和建国后六十年代。寺院两进,面南背北,周围有许多粗壮柏树,前有银杏树,传为王维手植。银杏树前,河边有一大片青石台,上游水流湍急,入台下边龙潭,深不见底,水清鱼多,人称钓鱼台,传为王维昔日垂钓之地。
鹿苑寺拥有大量的森林土地,寺僧赖土地林木出租维持生计。寺庙香火颇盛,香客络绎不绝。
鹿苑寺向西约有一里,今辋川白家坪村以东,有一个大草坪,民间称十亩地(实际有十三亩),王维与母及其弟王缙、王纮等均葬这里,其中王维、王缙立有石碑,皆由名家撰书。
十亩地后被开垦为农田,农田中间有一砖砌牌楼,正中有一块青石碑,人言即王维右丞祠(实则坟地)。十亩地靠近山处有土圪塔墓堆,即维母坟,人称母塔坟。
解放后土地森林收归国有,“文革”初期“破四旧”,祠庙损毁严重,“三线单位”进驻辋川,为盖厂房,将坟地与寺院皆夷为平地,仅剩千年古银杏树还枝繁叶茂,被列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成为现在王维唯一留下的历史遗迹。
今王维故居遗址卫星近照
"王裴杳千载,丘壑亦凋残。"辋川自古以山水为盛,以王维而名。成都杜甫草堂因杜甫而名,基本保持原貌,成为旅游名地。今辋川欹湖已逝,河水又因李家河水库建设而微,山水已不复昔日盛景。
然银杏树犹在,可于适当时间恢复王维故居作为维之纪念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辋川二十景,显示维之昔日隐居生涯,兼务旅游,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