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续)
作者:胡斋敏
九
我小时候,对母亲有很大的依赖,没有找着她就想哭,一直连续到七八岁才改过来。稍大了点,才知道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有很多事要做,不能光围着我转。特别是温饱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哥哥就是在那个时代,带着胃病经过了几十年,后面生活条件好了,病才慢慢消除了。我们其他几姐妹,虽然没得过胃病,但挨饿是普遍的。
到队里偷挖薯吃,偷队里未收的蚕豆,冬豆吃,都会做得天衣无缝。半夜里搞来天亮前煮熟了,连壳也烧了,早晨全到肚里了,哪里会留下破绽?
春天,田里花草旺盛期,队里哪一块田会犁,大家都有数。这时,夜半三更,妇女们便打着赤脚忙起来,到田里一蓝一蓝的花草扯上来,有的多达三、四转,少也要跑一、二回。我母亲就在其中,那是我晚上醒来发现的密秘,几乎家家由此。这个时侯,无论天晴天雨,都会进行着,母亲她们真是太辛苦了。另天,犁一翻过,什么都平静了,只有队里人心里明白,外人是绝对发现不了的。大多是猪的食物,我也吃过煮熟的花草,那可不是好味道。
外面没东西可吃,即是青黄不接的时侯,我也吃过糠吧。虽然父母说小孩子不能吃,我好奇,也就偷偷吃了好一些,结果害苦了父母。薯用火灰盖着,灶里火不断,熟了可吃,吃上几回,也就不是好味道了。豆插成窜,烤来吃,开始还可以,后来大便拉出血来,那就看见都怕了。吃糠拉不出屎,我就有过那么一次,那时真怪可怜的。我们的父母却不怨,说,能够安静的坐在家里吃饭,没有战祸,我们老百姓已经很知足了。
他们知道,如果不解放,整天兵荒马乱的,那才叫人间地狱呢。有了毛主席,才有了新中国,这点苦算得了什么?是啊,我听母亲讲过,日本兵到过我们这个地方。她说,虽然没亲眼看见日本鬼子,但看见他们的飞机飞来过,紧挨着老百姓的屋顶把瓦片拖飞,上面机枪子弹在头顶上啸啸而过。也听说,有人被鬼子兵,从上屋赶到下屋。她指着河道下跳埻说,邻居聋姑婆跑急了,她儿子杨才电就是在那小河边出生的。我看到那里离她家只不过二百来米远,为什么就不选择到家生产呢?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侯,还末到第四节课,肚子就会开始痛,那痛的感觉现在还能描述。一开始象火在烧,微微的,慢慢加剧,这时按着肚子也能过一阵子,紧接着心囗痛起来,一发不可收拾,那就受不了。母亲于是就磨了炒米粉,熟蚕豆、冬豆、黄豆,米泡等,让我们带去学校充饥,真是难为母亲了。
在学校我也会打架。有那么一次,一个大同学看我不顺眼,打了我一下,我从来不用拳头打人,但我也不服输。我跳过去,迅速把他掀翻在地。我个子虽小,但善甩跤,把他压在地上。老师看见了,把我重重批评了一顿,当时我还不服,告诉了母亲。母亲安尉我,我帮你问问老师,不过,在学校打架可不行。过后,母亲告诉我,老师说,你两人打架,他在下面被压着,你在上面,不批评你批评谁?是啊,我也觉得,老师说的也在理。但奇怪的是,居然再没有人欺负我了,他们都慢慢地成了我的好朋友。
十
由于生活的艰辛,父母劳苦的身影时常在脑海中闪现,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想放弃时,他们那期待的眼光,苦愁的脸形,汗淋淋的湿背,让我不安。我常常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他们。尤其是母亲告诉我,三代不读书,关着一栏猪,道出了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增长智慧和才能的道理,并且因此解变命运。
在小学时,苦于书的来源,在语文方面词汇缺乏,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来。加上记忆力不好,别人读几遍就能背出来,可我读十几遍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轮郭。在冬天的晚上,母亲要我多听故事。我队上有一个活评书,叫胡志明,你就是让他接连不断地讲上一个月,也没有一个相同的故事。他虽然是个一字不识的人,可他讲故事,词汇与书海一样,不但广阔无垠,无边无际,而且内涵深而无底。有逻辑,有哲理,丰富得就是一部会说话的书。故事展开,开场就吸引人,人未来,先闻声,景随人意。意境声势渲染,比比皆是;环境转换,独具匠心;人物个性,各具特色。我虽然记不下那么多词,但我得到了陶熏,我虽写不了好文章,但我的内心世界同样是极其广阔,和充满着与人不一般的智慧,这为后面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假定没有小时侯的这段经历,我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和真实。
母亲还有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的邻居,有一个叫晏纯气的,他教过书,把噪子喊娅了,至今健在。九十有八了,还是沙着声说话。他那时,讲了他家族中,几个有名的人。我只记得晏继平,晏继殊这两个名字,他们在日本留学,通多国文字。纯粹虽然当过老师,但语言比不上胡志明,说的也比较糢糊,仅是向我传出走向外界的信息,具有向往的动力。学好了数理化,真的能走向世界?这促使我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数学成为我小学主攻方向,这种兴趣和爱好一直延续到了高中,数理化成绩总是站在班级和年级的第一名,这种名誉一直到终止学业。这都是母亲给指出方向而成就的。
十一
我最初进学校,是六岁。我原来父母给我取名是胡训亮,可是有一医生杨列金,喜欢逗我。一见到我,嘴里就训亮训亮天天打粪仗的叫着。我没办法对付他,就对母亲说,我不要那个名字,让他去唱别人吧。你不是说,我还有名字么?母亲说,你出生时,正遇灾荒,生下来,叫了几天几夜,是一个大门进的邻居,杨国同卖了点棕,给七分线买了黄连吃,才停了叫声,你是个灾民。我说好,灾民吧。到了学校就报了灾民这个号。当时的老师,我记得是宋海轩老师,他写了斋敏,结果以后就改不回来了。杨医师再唱时,我说,那不是我,是别人了,再也不理他了。他唱没人理,于是不唱了,我也没有这烦恼了。
我做数学题,看到题目是:左边画了两条鱼,中间用加号连着,等于号右边是一个括号,要求把答案填到括号里。我清楚记得,我在括号里画了两条鱼。结果老师打了叉。我拿着本子问母亲,毌亲不识字,但识图,她说,我看象没错,但老师认为错了,那你这个答案还是有问题。后来,我想了很久,想到老师说的话,认图识数,写数,应写2。果然别的同学填上2,老师打了对。我觉得还是母亲有办法,让我懂了。
十二
小时侯我在邻队晏家玩,那正是冬天,十分寒冷,很多人都在塘边看热闹。那滿满的一池塘水呀,究竟有什么好看的?只见几个年轻的后生,赤身一跃而下,把整个池塘掀得个天翻地覆。他们横着,竖着,翻滚着各种不同弧形,勇猛地跳起,不断地冲击,那激烈的场面,使我万般不解?是在游泳吗?是在找东西吗?为什么这样忘命的搏击?掀起的浪头,让围着的人频频后退。后来,又见四个人,抬着展开的地基,打着赤膊跳进水中。啊,鱼?跃了上来,一条,二条,三条,四条。有人说,够了!他们才停下来。我在外面玩了很久,累了回到家,看见母亲把鲜鱼汤端在病重的祖父床前,说,这是晏家送来的鱼,你吃吧!我才恍然大悟,那场闹鱼,竟是为了我的祖父?这件事,直到今天,我都历历在目,那场面经常在梦中重现。后来,我才知道,晏家有人听我母亲说,祖父想鱼吃,没买到,便自发地合力捕鱼。我为母亲的孝心能打动乡邻,花这样的代价,自愿出手,真真是至情至义。
十三
邻组沈得付,儿子当兵,不知什么原因,颈脊受伤断了,很危急,我母亲当时也有八十好几,送去50元,让其当路费去探望,这份恩情,得付对我说,他会永远记得。多年后,德付年迈的父母亲,在八十多岁时,还做了米果,夫妻俩送在我手上,要我给母亲吃,真是感人。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