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九十二)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中庸文化让人类在阴阳之中寻找平衡点
世界大国竞争说到底就是主导权之争,具体而言,就是谁为世界诸行诸业制定规则及监督规则执行情况,并作出评判!当今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主要是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制定的,但美国人在规则评判上往往奉行盟友与非盟友双重标准,例如世界威胁论之标准是什么?谁在威胁世界安全?二战后,主要是欧美对外发动战 争,世界主要舆论几乎没有“美国威胁论”也没有“欧洲威胁论”之言,而美国不仅将自己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他国家门之外,而且口中喊着朝鲜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伊朗威胁论、俄罗斯威胁论等等论调,这就是世界威胁论的双重标准典型之笔。
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崇尚和平与和谐的文化,而且几千年来中国的对外战 争几乎都是从自卫战 争开始的,所以世界主导权应当掌握在爱好和平并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文明基础的国家手中。未来世界主导权竞争的主要战场将不是在硬实力的“硬碰硬”上,而是在软实力的“润物无声”上,并且软实力的世界布局只有雄伟大略的政治家才能高瞻远瞩落子无声。文化的同化与融合应当从“心”开始。
心是什么?心是一个高度集合的统筹概念,大可包容宇宙万象,小如一缕风魂花梦,在实践中谨慎把握具体选项,方可解其每项之下的真正含义。若从方便来说,我们的灵魂包括除“性”(宇宙本体)以外心性的全部内容,这依然难以解读心与灵魂的关系!也可以讲“心”是永恒的灵魂,魂灵是不断变化着的心,心与灵魂是合则二者为一,分则一根生出多果,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灵魂的外延与心之外延不相上下,故将心、灵二字组合起来比单独叫灵魂或心性更加准确。
有形之体仅仅是灵魂所操纵的傀儡,千万次化现出的身体仅仅是灵魂之旅一次生灭,生命修炼之旅就是将灵魂修炼出心性即悟达灵心合一。四书五经中《大学》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具体而言,人生入世本身也是一次自我修练之旅!入世修身出世修心这仅是方便之说,在宇宙的层次中没有出世入世之分,身灵心三者浑沌为一且互为体用,或升华或堕落全在一心之境转。具体而言,人生就是在追求尘世欲望与控制尘缘欲望的相互矛盾中完成的一个阶段性生命历程。例如,儒家不反对人类追名逐利,但有“德主刑辅”限制即君子求财名,取之依道,并且这种名利是建立在为人类谋福祉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大名大利,这是一种“自立立人或成己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勉双赢之名利。儒家反对自私自利,反对像老鼠觅食蓄窝般为自我活着,赞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佛家让人放弃全部欲望,不管是大公之欲还是小私之欲,一切欲望统统放下,不执著一切名利性的东西心净无染。正如在般若《金刚经》言“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无住生心。相对而言,道家的修身养性理念更宜世间尘缘,人活世间,五谷为养、五音为乐、五色为美,人生于世尘缘俗欲不可能一点也没有,但要“无为自然”及“少私寡欲”以达“无为而无所不为”。《道德经》告诫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要求人们“多欲数穷不如守中”,行中庸之道。

中国五千年所沉淀之文化实际为中庸文化又称阴阳平衡文化也即和谐文化,它要求世人在阴阳之中寻找平衡点,人要时时处处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在入世后出世又在出世后入世,出世与入世不在生死之具体表象,而在如何看待生死欲念之心态与行为目的。所以欲过则人心为魔,而无欲则人心即佛。我们大多凡尘人体是魔与佛的混合物,故高僧大德曾言“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魔”,心在清净时为佛,而染污时为魔,人放下欲望时为佛,背起尘缘时为魔,入世平等心为佛,分别心又为魔。故所谓的“净土与地狱”其实就在一念心显而已,修心的意义也正在此。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欲望是什么?欲望是人向外驰求的一种习惯也叫习性,它与本善之性是对立的。如果说本性是自然本有的、无善无恶的,无来无去又恒定不变的,那么习性就是有善有恶的及变化发展的、生生灭灭的。本性也称心代表宇宙本体,习气也称识代表宇宙灵魂,觉悟之心则回归宇宙本体,迷惑之魂则化现成宇宙现象,这就是东方宗教性文化核心内容即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也是儒家《易经》系辞传中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含义。
中国自新文化运动启始,中国近百年的教育走向就是将“术”驾驭于“道”之上,将知识驾驭于文化之上,将聪巧驾驭于智慧之上,这显然违反了道与术相互之间的尊卑地位关系以及和谐共荣,当代教育把术的内容与科学结合,把道的内容推向迷信,在把“文化学者”培养成“知识分子”的同时,人类自己也蜕变成了被欲望蒙蔽的“智慧侏儒”而妄自不知。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