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山西】段保明|六十里的榆太路
六十里的榆太路
作者:段保明
读武江波老师的一篇《榆次到太原的路》唤醒了我对这条路的情结,榆太路说的是咱榆次到太原省城的通道,六十华里,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么多年没人说这条路,是武老师开了先河,或许是因为在身边在眼前,往往被人忽略。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总是拿这条路做诱饵,你要听话,家里的事要做得勤快些,考试成绩要有进步,就带你去太原,那儿是大城市,有五一广场,有动物园,有柳巷、开化寺,老鼠窟的元宵,清和元的牛肉饺子,四喜丸子,有好玩的海子边,迎泽公园,引逗着猴心心直痒痒,尽量把大人的要求做好,以便成行。愿望终于实现了,榆次坐公共汽车,路过鸣李武宿北营到太原五一广场,记着广场褐色雕塑,黄土坡的后生坐在山上吹笛子,五一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在往后的日子里尝了个遍,去了好多次。上班了,新上映的电影总是在太原先放映,几个小伙伴或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在这条路上潇洒,迫不及待到太原宽银幕电影院去看,如《闪闪的红星》《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我们这代人那时候去太原,就如咱榆次村里人进城,先去百货大楼,搞对象谈恋爱怕人看见,就悄没声息坐车去太原,海子边,迎泽公园,留下了温馨的话语和热恋的影子。再往后去了机关工作,晋华厂是省属企业,直属省纺织厅管辖,厂办对厅办,经常有工作联系,有公车方便,一来二去跑在榆太路上,成了家常便饭。不瞒你说,80年代、90年代初,纺织行业正在兴头上,行政办公室有点咯膻气,大伙儿都懂,同行的年轻人工作联系多了,就成了哥们儿,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邀你玩儿,这条轻车熟路成了吃惯的嘴跑惯的腿。到学校工作后,招生“农转非”指标需跑省计委审批,有些文件材料需到省劳动厅去取,教材在人家太原指定书店购买,好在自己有了轿车,跑这条路更勤快了。
不知不觉多少年过去了,榆太路两边几乎见不到田野空地,太原向南发展,榆次向北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把两个城市连在了一起,人们一直嚷着太榆同城化,叫唤了多少年也未能实现,合也罢不合也罢,事实摆在那儿,宽宽的六车道,太原南站、正在扩建的飞机场,都占着榆次的地盘,公交车901主路、辅路,909路,几分钟一趟,穿梭在这条宽阔的榆太路,盘旋在高架桥上,因咱榆次房价比太原便宜,奥特莱斯附近,大学城旁边,太原人在这边买房,都开着轿车,去太原上班儿,一脚油门儿,十几二十分钟的事儿。六十里的榆太路,是社会发展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改革开放的成果缩短了来往时间,不管哪天同城化,这条路已成了友谊的桥梁,感情的纽带,互通有无的快递和携手并进的好兄弟!
(在线编辑:疏影横窗)
【作者简介】段保明,山西榆次人,爱好文学,写一些散文、诗歌、游记、回忆录来记录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