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考证(五):明清人家
然而,辋口碥道的开通,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有限。
“阎王碥”是条狭长的山道,走碥道十分艰难危险,有挑夫行人落入悬崖致死者,故有此名。
进峪口不远,悬崖边有“悬空桥”,又名“舍身崖”,由两根檩条搭成栈桥,桥下悬崖二三十米高,崖外深潭旋涡急速涌动,哗啦啦响着,仿佛可以吞噬一切。行在桥上,里边巉岩擦耳磨肩,外侧深潭幽深莫测,行人胆战心惊,不觉两腿发软,挑夫只能外肩膀担担,小心而过。
“悬空桥”过了,有常年从山缝涌出的“凉水泉”,可供路人歇脚解渴。从“凉水泉”前行半里到山嘴间,再过“土地庙”,前行约半里,在今王维石处,山崖上有块巨大的"悬忽石",悬于行人头顶之上,摇摇欲坠,似乎要掉下来,望之不觉胆战。
过了“悬忽石”,有一排陡峭的石台阶,行人只能猫腰匍匐前行。此台阶人称“鸡上架”,意谓行人从县城返回时,须于傍晚鸡上架前通过此地,方可免遭盗贼土匪劫袭。
“鸡上架”一过,就来到了黄土碥,由此进入了安全区域。再向前走约1里地绕过半山,豁然开朗,就进入了辋川。
正因此路难行,所以只有商人挑夫经行于此,一般人非急事基本不走这条路。直到明嘉靖(1522)年间,陕西布政司陈文烛《游辋川记》尚有这样的记述:“徒步依匾而行,过此则豁然开朗”。“沿岸而南有茅屋数家,黄发垂髫,携酒以迎,就石间饮之欢甚,问东西南北若不知者,以日影为度焉。稍南而东,转而西行数里有人家,如南再转而北行数里有人家,如东而西野老乘新雨躬耕,余呼之,自言生平未出辋口,长在弘治无论庆历,年号即正德、嘉靖不知也。草荣为春,叶落为秋,真无怀、葛天(无怀、葛天为上古二帝王)之民欤。”
明代邢云路亦有《入辋川》诗:入峪疑无路,寻山忽有村。隔林闻犬吠,或恐是桃源。
明时如此,清代如何呢?
清道光年间的周焕寓《游辋川记》亦云:辋川"居民无男女老少,类皆淳朴。炊黍蒸藜,聚飧石上。目数游人,若不识冠盖为何物,问之,竟有终身未出谷口者。"
上述资料说明,虽有碥道,辋川交通依然封闭,明时乡民几乎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恰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当然,碥道的开通,亦不能说对川民生活毫无影响。有少数乡民开店铺为商旅提供服务。例如解放前后,碥道中黄土碥住有2户人家,经营些简单饭食,并提供开水供行人充饥和歇息。辋川内沿途也有不少店铺供行人“搭伙”,住店歇息,如闫家村的李家、河口的木匠铺子等,官上村亦有铺户,最大的店铺在安家山一带。
然而这些商铺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兴废的。以黄土碥的人家而言,1920年牛兆镰游辋川时就说,"至黄杜碥小憩,约三里许。颓垣破屋,旧时野店,今无居人,凋敝可伤。"
应该说,辋川虽似桃源,终不能摆脱外界世代变迁的影响。元末战乱,明清鼎革,都对辋川有莫大的影响。明清时,若大的县南山区,即传统的辋川、玉川、红门寺、草坪、葛牌地区,只有一个市北里。明清旧制,一里110户。可见明清,这些地区人口并无大的变化。此种情况的产生,固然同山区艰苦的生存环境有关,但也不能不受战乱循环的人口死亡、迁徏的周期变化的影响。
例如今天的闫家村一带,在明代的嘉靖八年(1529),李东游览辋川时说,"在水之两涯,居人惟五七家,出作入息而已,有太古之风。此川之第一区也。"元末战乱,川里人家零落,而明朝建立已二百多年了,那里仅有五七户人家。这同嘉靖年间的陈文烛所说沿岸有"茅屋数家"正好相投,陈文说下来在北岸不断曲折而行,"稍南而东,转而西行数里”,"如南再转而北行数里","如东而西",按辋川现有地理,应分别为今韩家堡、官上村、白家坪附近,凡三区,皆有人家。而"望南岸,青林茂盛,多系桑柘桃竹之属。往往猿啼虎啸。林前有圣灯崖,老僧见一二次,欲过南岸,而归路险不可行,人家亦如北岸,或隐或露,难以名状。"注意,这里所说皆为人家,而非村落。
清代中晚期情况有所增加。随着康熙和雍正以来摊丁入亩的实施,全国人口大增,辋川也不例外。道光年间的周焕寓去游辋川,发现闫家村一带"村居数十家,护以乔木。杏红梨白,掩映颓垣门巷。"这时人口就被明时增加了。从周焕寓的游记还可以看出,在清道光年间,除闫家村和官上村外,辋河南岸已出现了新村。今河口村一帶出现了一个叫周家滩的村子,西岸皆有小家居落。
光绪县志所记载的辋川村落,有闫家村、新村、官上村(称为官儿上)、斗沟村(称为潘家斗沟)、山底村(以武家山和支家凹两村名出现)、河口村(以康家河口、雷家沟和见底河三村名出现)、安家山(称为安见山)、白家坪、忘亲坡(称为忘情坡)、鸦护崖(哑呼沟)、杜家村、西杆庙,等等,今辋川河道两侧,以及与焦岱川之间坡沟上的村子几乎全部形成。县志未提的,有后来的苜蓿沟、锡水洞、东杆沟、双龙村、六郎关村,可能这些村当时还没有,或者只有零散人家。
自欹湖消失,辋川村民的打渔采莲活动便一同消逝。剩下的只有农耕。但令人吃惊的是,尽管宋之问和王维分别有"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句子,而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蓝田县令王邦才的《辋川图赋》也留下了"水不直行,逶迤为湾,傍湾为田,鸡犬相闻,烟火相连,出作入息,犹有上古之遗黎,夏麦秋稻,稍无虑旱潦之失"的记载,但我们在嘉庆《蓝田县志》中只发现了辋口外原大寨乡(今属蓝关镇)的稻田记录,说明直到此时辋川内还只有零星的水田而已。到了光绪《蓝田县志》中,记录西干庙渠灌稻地二十亩,席家堡渠灌稻地三十一亩二分,阎家村渠灌稻地四十七亩一分,辋川的水利才有一定发展。
晚清时期,焦岱镇作为集市交易和货物集散地,已经成为蓝田"西南重镇",而辋川地理封闭,且人口有限,难以形成集镇,所以川人出售农副产品和购买生活必需品,最方便的就是赴焦岱集,由此形成了下图所显示的由辋川穿越尤风岭的密密麻麻的各条大道小径。南边各种道路必过十回场,北边各种道路穿越牛角沟村。
自同治年间晋商在焦岱开设店铺收购木炭和木材以后,辋川屡有人进山背木炭等物。
焦岱集的幅射作用,也是今辋川河以西的各村普遍出现在光绪县志上的原因。
明清时期辋川乡民,及其生产生活情况,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