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砚边笔记》随笔 作者:黄向群
七律•咏砚边笔记漏痕书社士争留,光续晋唐几度秋。
华翰逸情开大道,砚边笔记韵长流。
蹲弹绞转通神妙,锥画沙盘觔力遒。
入草惊蛇凝劲骨,墨云古法带吴钩。
翻开《砚边笔记》,一股墨香伴着浓浓的酱酒飘香扑面而来,我好似看见光华先生戴着眼镜,伏在桌上,一丝不苟地在宣纸上撰写他的新著《砚边笔记》。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砚边笔记竟然是手写墨本,书中一字一句错落有致,就像一个一个跳动的音符,韵味悠长。谈古法用笔的专业书以手写墨本面世,让读者形式上直接体验书法之美;在内容上坦然分享自己的用笔之法,是作者自信的表现,更显示出作者欣然接受同道意见的胸怀。砚边笔记草稿约为5万字,经先生十易其稿,三年寒暑不断地开悟,最后删繁就简,精简到2.7万字。删除的不泛高论,留下的更是精华。

笔法为书法之基:砚边笔记共分六章,其中技法篇开门见山,将古人用笔之法,结合光华先生的实践,阐述古人用笔的妙法。先生言及笔法是书法的根本大法,离开笔法谈书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必将一无所得。执笔法以3600年前古人创立“聿”字之原由,又从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与柳公权等史上最好的书法大家的论证为依据,阐述了正确的执笔法。笔法则是以蔡邕《九势、笔论》,虞世南的“古人作书旋毫不绝,内转锋”的详细解读,揭密了绞转的真正方法。先生认为下笔即分阴阳,以“势”与“意”为切入点,“势”是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八个方向而言,“意”即为书家根据书写内容,通过笔法的变化,表达作品的神韵,最终达到形式与内容和谐为一的艺术效果。听完先生高论,我似懂非懂,这就是米芾的八面开锋吧?

在技法篇里,先生详谈了执笔之见,入门之见,古法之见。引用解读了蔡邕,钟繇,二王,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等大家的用笔之法;先生说古代书法大家,多为文武全才的俊杰。王右军,颜真卿都是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赋诗的全才。就连我们眼中的莽张飞,还有三国演义里收捕邓艾的监军卫瓘,南宋抗金英雄岳武穆,都是文武全才的书法家。光华先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学书实践,解读永字八法之妙-----比如永字八法中的勒,策,琢,掠,磔,弩,趯,一笔一划,都似古代战场技击动作。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惊蛇入草的笔法,也与武术技击有关。难怪我们看到这些古代大家的书法,其点画犹如金戈铁马,处处显出气定神闲,又威武不能屈的气息,这也许是古人作书喜用硬毫方能达其意的原因吧。如果用软毫解读永字八法,势必软弱无力,充其量叫永字八画而已。先生精妙独到的解读,我有如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笔法为古法之魂:力透纸背还是墨透纸背?先生说古人作书,皆用硬毫,起承转合的行笔过程中,都是顶峰而动,笔中纤毫与宣纸发生摩擦,其点划线条中能看得到纤毫绞转运动的轨迹、蹲弹的笔意,故能力透纸背。也正是笔法得当,先生作书出古拙、育险峻、表情感。每一幅作品,无论篆隶真行草,总有庄严气象,有的如万岁枯藤,雄强有力;有的如春风杨柳,婀娜多姿。先生作品千人千面,各具风姿。学用古人用笔之妙,乃书法神妙之魂。

清朝刘墉,王文治,前者被称为浓墨宰相,后者被称为淡墨探花,他俩皆用紫毫鼠须兔毫等硬毫作书,其书法还有屋漏痕,锥画沙的影子。翁同龢门下弟子王伯恭认为自包世臣,何绍基改用羊毫软笔作书后,屋漏痕折钗之法荡然无存,所剩只有墨透纸背,再也看不到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由此可见,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硬毫更能表达枯涩,轻重,缓急,快慢,浓淡等笔法,为字法,墨法,章法注入灵魂,使作品字中有画,画中有景,景为一个又一个鲜活在字组成,最后达到情景交融。

笔法为辨伪之证:翰墨当随时代,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势”,清人尚“朴”。先生认为当代书法应该尚“古”,回归晋唐古法,才是正道。然支撑书法作品韵、法、意、势,朴,古的神韵,就得靠笔法来实现。我们经常看的鉴宝节目,那些鉴定书法的老师,鉴定书法真伪的依据之一,就是笔法。我曾问道先生,为何拓本圣教序和墨本兰亭集序用笔差别这么大?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墨本的水平远低于拓本,何也?先生说:历史精品书法遗作,无不是晋唐古法和历史时代用笔习惯的体现;我们鉴赏一件作品,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古法用笔特点这个关键,然后上下求索,寻找本源。我们要敢于提出质疑,不唯官,不唯书,只唯实。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多为神龙本,比神龙本更接近原版的是定武本。两个版本皆为临本,与真迹还是有差距。拓本虽有匠气,但最起码保留了真迹的形似。造成拓本高于墨迹本在原因,有因时间久远,真迹自然损毁。有因外族入侵,导致真迹被毁被抢,流落海外夷族之手。赵孟頫曾说:兰亭墨本居多,唯定武兰亭,独传右军笔法。古人作书,旋毫不绝,如拉结绳之法,其内转锋看上去就像由无数纤丝绞转在一起,令其圆劲有力。当下的神龙兰亭版本,低级错误不少。看似灵动,但气息并未贯通。点画与点画之间,断势居多,甚至出现破锋,以及送锋不到位的现象。神龙兰亭为冯承素临摹,冯承素作为李世民的御用书法大家,对当时的用笔习惯,自是得心用手。为何我们看到的神龙兰亭有如此多败笔,全无唐人书法的影子呢?我怀疑现在的神龙兰亭为明清时人的伪作,与真迹有云泥之别。王羲之因此而蒙冤,难怪有当代书法家说王羲之也不过如此,此为神龙兰亭伪作所误,非右军之罪也。

《砚边笔记》的书诀歌篇,与友论道篇,闲来读书篇,品鉴篇,皆为先生习书近五十年,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丰富理论的个人观点。

我问先生,您的砚边笔记马上就要出版发行,作为当代书法家,您出版砚边笔记是为了正本清源,还是为了抛砖引玉?先生说:有很多朋友称我为书法家,那是往我脸上贴金。我听后是战战兢兢。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我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到龙场悟道。关于砚边笔记的出版,我只是想把古代书法大家用笔的心得,结合我长期实践总结的一些见解分享给大家。如能通过砚边笔记抛砖引玉,与书友互动,营造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我愿足矣。上述言论虽是光华先生自谦之言,但我认为光华先生是当代书法界的扫地僧。他穷尽一生,精研古代书法大家用笔之法,其《砚边笔记》的出版,必能为尊尚晋唐古法的书友打开一扇窗,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好了,唠叨这么久,就让我的一首律诗结束今天的话题吧。 七律•咏光华先生游于艺君本书协老会员,总角开始种农田。
上瓷学艺才一载,星火传承又两年。
把盏常邀苏子饮,挥毫复诵右军言。
门中弟子多名士,醉墨漓烟换酒钱。
我本江湖浪子,一生快意恩仇,行文只图一快。因此文笔粗糙,层次不明,逻辑不严谨,且常有错别字。好在尹兆书先生、李远实先生、贾君辉先生伸出温暖之手,帮我多次修改校稿润色,拙文才有今日的面貌。得三位先生神助,我深感骄傲,并感激在心。

作者:黄向群,字元向,笔名萍川流韵,六八年生人。萍矿子弟,矿工二代。因出生时,父亲在台上挨批斗,故名向群。少时尚武,常仗剑而行,好打抱不平。年龄稍长,渐收桀骜,喜读苏辛词。幼学发蒙于青山矿小,以遂父望之成绩完成了五年学业。尔后之学怎一个混字了得?故无颜言学历。先系萍矿集团员工,后供职于江西汇仁集团,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四川百利医药集团。平生稍带侠风,只施阳谋,不屑诡计。凡事直中取,从不曲中求。一张利嘴,常为正义发声;一支拙笔,兼为斗米折腰。天命之年,厌倦江湖,隐身于市井,吃点窝边草,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