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屏箫笛,文化的瑰宝
文/杨忠奇
去年十月份,我和文友们相约一同到玉屏侗族自治县采风,大家共同商量好前往后,并决定周末前行。
好容易熬到周五,晚上我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对玉屏的各种设想情境。心想,玉屏到底是怎样的,它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是否有一种可以代表它的特有文化?
就这样,带着各种设想,我一直无眠到天亮。第二天早上约七点时,我迫不及待整理好相关旅途的物品,就急匆匆向着约定好的集合点赶去。当到达集合地点时,发现大家早已等侯多时,一问才知晓我已经是最后一个了。
清点好人数之后,车恰好到达集合点,大家便争先恐后地上了车。路上,大伙都激动得很,你一言我一语言说着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从铜仁到达玉屏约一百来公里路程,因此到达目的地需花费差不多一个小时半的时间。可能头天晚上大家都没有睡好,在谈论了十几分钟左右后,陆陆续续地进入了睡眠状态,车内随即安静了下来。然而,熬了一夜的我却没有睡意,我还在设想着玉屏的一山一水,设想着那里是否会有某种文化让我着迷。
由于大家都睡着了,且所有的窗帘都被遮得严严实实,这时候我觉得整个空间处于一片“昏暗”,在这样的“暗黑色”环境下,无睡意的我感到丝丝缕缕的压抑感。所幸我坐在紧靠车窗的位置,于是并掀开窗帘,试图躲在窗帘后欣赏车外的风景。窗外,阳光明媚和煦,灿烂的光照射在脸上、身上,暖暖的,让人感觉舒服!好久没有享受到这么暖和的阳光了。闭上眼,再加点柔和的音乐,整个人仿佛处在一种美好的人间仙境。不知是我太孤单了还是怎地,总想找伙伴聊聊,可是他们都睡着了呀!
不久后,我们行驶进了玉屏区域。
车在玉屏高速路上快速行驶,远处的群山随着车辆连绵起伏,像潺潺的流水。不远处的一潭湖水,几只白鹤在上空盘旋,还不时发出几声清淡的鸣叫。再看看湖水的颜色,犹如一块璀璨的绿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湖水周边的草木亦葱翠欲滴,与湖水、白鹤等景象恰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墨画。看到这样自然优美的景色,我整个人不觉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正当我还沉醉在这美好的人间仙境里没有缓过神来时,司机师傅就提醒大家,马上到达目的地了。我一看,原来已经抵达了玉屏城区。由于被刚才的景色所吸引,自己整个过程沉醉其中,竟不知何时下了高速,也在不知不觉中,车已经即将行驶到目的地。唉,谁让玉屏的景色如此迷人呢!
到达目的地后,玉屏县政府的一位领导接待了我们,一看到我们,他热情与我们招呼,并热烈欢迎我们能够来到玉屏采风。之后,他带领我们来到县政府会议室,让一位比较了解玉屏侗族自治县相关历史人文的老叔给我们介绍玉屏的人文风貌。
首先,老叔从“玉屏”名称的由来开始讲,又依次说到玉屏本土历代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侗族文化、历史变迁等。在整个所讲述的文化中,最使我感兴趣的,要属玉屏箫笛文化。听了老叔的讲解,我对玉屏箫笛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萧笛,称“平箫玉笛”或“屏箫玉笛”,其文化根脉源远流长。据史册记载,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平箫玉笛系由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郑维潘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经过玉屏人民几代人上百年不辞艰辛地传承和开拓创新,玉屏箫笛逐渐闻名于世,流传至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使得那优美的旋律传递至英伦大地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
“仙到玉屏寻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玉屏箫笛不仅有着神秘的传说,还不断地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前往玉屏演绎技艺,畅叙友情。因玉屏箫笛闻名遐迩,世界范围内属玉屏箫笛量产多,技艺精湛。在1990年,玉屏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的荣誉称号。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玉屏箫笛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待老叔讲述完后,已是中午时分,大家一致决定先吃午饭,之后再继续前往玉屏箫笛博物馆参观。
下午,玉屏作协文联的杨清博老师带领我们前往箫笛博物馆。据介绍,玉屏箫笛博物馆是以近两百年历史的印山书院作为馆址,占地面积达到162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678平方米,它是全国唯一一个箫笛文化专题博物馆,于2012年7月进行了修缮和重建。在杨清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印山书院箫笛博物馆。
博物馆紧挨着一所小学,如果想要进入到博物馆中,得先经过学校大门,之后再从学校操场左边的一扇门进去,方可到达。从校门开始进入,一排梯道绵延伸向操场,踏着梯道继续往前走,梯道两旁围墙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画,画里的人们有的横吹着箫笛,神态自若;有的则围坐在一起,每人手里拿着一把箫笛,仿佛在相互讲授着演奏箫笛的技巧……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映入眼帘,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久久不愿从画布里走出来。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步行到了印山书院箫笛博物馆入口。博物馆周边,古树参天,这时,我突然想吟诗一首。走近看了看标签,这些古树竟已历经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不知它们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盛。
沿着砖铺道路向前走,然后再左转,才到达博物馆大门口外,若想走进博物馆,还需走一小段阶梯。我抬头望向博物馆大门,大门上高高悬挂着“印山书院”四个大字,这些字刚劲有力,一派而成。之后,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箫笛博物馆。博物馆分布特点类似于四合院,总共有两个小院,左边的院内也有着几棵上百年的古树。
整个博物馆外观给人的印象是:简易古朴中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
跟着讲解员的引导,我们依次走进馆藏厅内。里面按一定顺序摆放着各种箫笛,墙上粘贴或者挂着各种有关箫笛的历史图文、代表人物以及历届来博物馆参观的领导的图片。我走近那些箫笛仔细观察,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文,有的雕刻上诗词美句,这些诗词美句往往是表达对朋友离别之情或者亲人思念之情,如“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相思不可见,回首故人情。”“得遇知音调一曲,不烦薢谷问伶伦。”等诗句就是表达这类情感。有的则雕刻上花虫鱼鸟等带有祥瑞意义的动植物以及美好的神话传说故事。其雕刻艺术颇具特点——龙翔凤翥,惟妙惟肖;山水风景花鸟虫鱼,清爽美丽动人;隶楷草纂,顺畅典雅古朴。
据了解,箫笛往往被人们赋予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被知音、朋友之间作为珍品互赠,而在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被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紧接着,我又数了数箫笛的孔数。发现既有五孔的,也有十孔的。不同箫笛,孔数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用的竹材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高雅植物,”其竹圆而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仅有人的大拇指大小。走到一处,墙上挂着几张证书,这些证书是国家文化部颁发给玉屏箫笛技艺制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或在该领域参与竞赛者所荣获的证书。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人物有姚茂禄、刘泽松等人。
待参观完所有展品后,一曲笛声悠悠扬扬传来,声音轻柔婉转,如清风拂过丛丛树林,由远及近;若清泉流水环绕山脚,使人流连忘返;又似一缕轻风,轻轻拂过大地,闭上眼睛,整个人似身在优美而安静的大自然中,尽情享受着那温柔和美丽的静谧。一曲笛声未了,一曲箫声又缠绵响起,这箫声与笛声大相径庭,它像故乡的炊烟袅袅,心头缠绕,使人不禁黯然神伤,心绪四起:故乡的云、故乡的风、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情依依浮现。
此刻,身处他乡的我,听到这一曲肛肠寸断的箫声,不自觉潸然流出了些许相思的泪水。循着箫笛声方向走去,才发现是两个美女姐姐吹的箫笛曲。待她们演奏后,我们便同她们交谈起来。通过交流得知,原来她们也是箫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中身穿粉白带有荷花旗袍的美女姐姐说,她父亲是一名箫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箫笛文化也情有独钟。几年前她大学毕业后,就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继承箫笛传统文化,像她的父辈一样,将玉屏箫笛文化发扬光大。听了她的言说,我为之感动。
的确,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够得以传递下来,并流传至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就在于这个地方的人民祖祖辈辈不辞辛劳地接替传承的宝贵精神。可以说,玉屏箫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民族精神的延续,更是推动其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正是有了箫笛文化的存在,玉屏才有了几分文化的内涵;也正是有了玉屏人民祖祖辈辈对箫笛文化的传承和开拓创新,才造就了玉屏箫笛的闻名遐迩,而“玉屏”这个地名,才有了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几分姿色。在参观和交流完后,我们走到印山书院箫笛博物馆大门口处,一同与两位玉屏箫笛文化传承人拍了几张合照,永久地记录下了这份美好。

作者简介:
杨忠奇,苗族,笔名:苗黎,贵州毕节七星关区人,作品见于《人民作家》、《作家美文》、《齐鲁文苑》、《玉屏文学》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