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的年文化
于德宽
春节,作为我国最为古老且充满喜庆氛围的节日,亦是全年最为重要的庆典之一。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围绕这一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形成了若干固定的民俗文化,其中许多至今仍被传承。
春联,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期盼。它们通常成对出现,挂在门框两侧,用红纸书写,寓意着喜庆与祥和。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春天的景象,有的则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这些对联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寓意深远,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提及春节,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些大红色的春联。
春联的张贴位置各有不同,其内容亦随之变化。例如,“开门迎春春扑面,抬头见喜喜盈门”这一句,适宜贴于大门两侧,而“出入平安”、“抬头见喜”则适合贴在门外的墙壁或树木上。春联所在之处,无不弥漫着欢乐与喜庆的氛围。
记得那时的年二十九或三十,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写春联。爷爷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街坊邻居纷纷拿着红纸求爷爷给写春联,堂哥则在一旁打下手,直到爷爷去逝,我家仍保留着写春联、贴春联的习惯。然而,在现今的农村,手写春联已鲜为人见。取而代之的是印刷精美的春联,尽管它们外观华丽,却缺少了那份温情与趣味。我深切怀念昔日书写和张贴春联所带来的乐趣。
除了春联,张贴福字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春节期间,人们总会在家中显眼的位置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好运连连。
传统的福字通常用红纸书写,透出一股喜庆的气息。有的人家还会在福字的四周添上吉祥如意、前程似锦等吉祥词语,使得整个福字更加生动活泛,意趣盎然。在贴福字时,人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将福字倒贴。倒贴的福字寓意着“福到了”,即福气降临、好运到来。这一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当看到倒贴的福字,人们总会心生欢喜,期待着新的一年里能够拥有更多的好运和福气。
春节期间,张贴年画是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传统习俗。即便生活条件再为拮据,亦不可使家中壁面裸露无饰。岁月流转,数十年光阴荏苒,年画在某些地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复存在。然而,偶尔间,关于年画的回忆会悄然浮现,唤起内心深处那难以抹去的温情。
"扶墙走,扶墙站,只穿衣服,不吃饭。″这则谜语一出口,孩子们就会齐声喊:"年画!"但是现在,知道谜底的孩子恐怕不多了。幼年时期,我曾坚定地相信:年味是从年画中走出来的。因为没有任何事物能像年画那样,更生动地传达出浓郁的节日气息。年画以其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图案和吉祥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年画,以此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贴年画时,人们也会特别讲究位置,通常会将年画贴在客厅或卧室的墙壁上,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祈求家庭的平安和幸福。每逢春节临近,新华书店与农村供销社便充满了新年的欢乐氛围,四处弥漫着年画印刷品的芬芳。诸如“吉庆有鱼”、“又是一个丰收年”、“谁又替我把雪扫”、“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田间新课”等主题年画,不仅洋溢着喜庆,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且价格亲民,仅需一两毛钱,便能购得一张。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亦称"爆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每至岁末年初,爆竹声便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热烈与欢腾,其清脆的响声似乎能瞬间点燃节日的火爆。
孩子们手持各式各样的鞭炮,或点燃后迅速扔向空中,或小心翼翼地置于地面,等待那“砰”的一声巨响,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与兴奋。大人们则忙活筹备节日菜肴,而爆竹的加入,无疑让这喜庆的氛围更加浓厚。
爆竹的种类繁多,从简单的鞭炮到复杂的花炮,每一种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那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忧愁似乎都被这热烈的气氛所融化,留下的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
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寓意。贴春联、年画以及放爆竹等民俗作为年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年文化的传承,更包含了诸如挂灯笼、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让人们在忙碌与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身心的归属与安宁。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年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的精神与价值却始终如一。人们通过传承与发展年文化,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在无形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携手,继续传承与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年文化的光芒照亮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