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演:陈明杰
采编:陈明杰 王科明
摄制:红安源影视
荣誉总策划:贺焕明
总策划:陈明杰 王兵 陈锋
联合总策划:
李小健 夏云剑 段华胜 秋天
王寻 蔡结停 芦光明
历史顾问:王科明 王会忠 (红军后代) 王寻
采访:群子 肖孟新 西风
受访人士:王科明 王会忠 王放文 王科亮等
艺术总监:谢群
校审:段华胜 贺焕明
联合出品人:
中国封面人物
安源区作家协会
湘赣边名人研究会
红起点文旅
(前言)怀着对磨头历史的浓厚兴趣,历时九年,封面人物采编组先后与李小健【中国工业史著名作家,大部分作品均作为党史资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夏云剑【中国好人、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王寻【地方风俗掌门人】、肖孟新【原江南都市报记者】、蔡结停【红色后人】、贺焕明【安源作家协会首任主席,知名作家,诗人】、胡冬初【安源作家协会书记】、段华胜【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秋天【湘赣边界名人研讨会会长、著名漫画家】、段东生【华人卫视影视频道副台长兼特型演员艺术团团长】、群子【作协秘书长】、西风【西风艺苑艺术总监、新旗袍创作人】、百鸟不休【作曲家】、芦光明【红军后人】等其他作家和知名红色人士对磨头村范围的磨桥、夫归桥、沙坪、大坪以及关联地:井冈山、万载、安源、六市、南坑、宗里、佛岭下、桑园下进行详细的采访。
年代久远,接受采访的红色后人已不年青。记忆的长河渐渐涸竭。本着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对受访人士各种回忆谈话和文字记录,以及地方志、历史传记进行了反复选择。根据三方以上佐证,以及官方档案,逐字进行推敲。九易其稿,虽说省略,但还原了部分历史。今天,特此发布。 谨以此片,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区人民致敬!
磨头,又名磨桥村。也是现在官方称谓。磨头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长丰乡磨桥村。武功山之一脉。老“韶井”公路锅底潭湖畔。 一、磨头出才子 :磨头早已无磨,但通过磨桥村老书记王科民,我们印证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小磨头村,旧时人口不足两百,但却有许多津津乐道的传奇。 磨头虽小,以王姓人居多。族群非常重视教育。
从旧时的磨头私塾至后来的磨头小学,从明末清初开始, 至上世纪改革开放,历经数百年,培养了不少学子。远在莲花、湘东、南坑的学子亦常有慕名拜读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我对磨小印象极深。我也是从这里成长的一名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校长李志兰和数学老师王铁元。校长是一名当时受批判的抗日干部的夫人,非常慈善博学。数学老师王铁元好酒,严厉。他们都是全学校的学生和村民非常敬重的老师。 即使时过境迁、学校荡然无存的今天,老人们依然清楚记得这两位老师。 磨台故事,我也是从儿时开始耳濡目染。
历史上,这里出过多位进士,其中最引以为豪的是金殿夺魁的王仁富王进士。 那年乾隆皇帝在众才子中考核治过良策,王仁富在金殿之上讲出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乾隆欣然采纳,开启满汉和合的康乾盛世。史称“治国三策”。 皇帝亲赐金楄,书成四个大字:“三策贤声”。此楄至文革前,为本村镇村之宝。但在文革时被破坏。王仁富官至九州巡抚【就是代天子寻访各省各府的民政和军事,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王仁富晚年荣归故里。王仁富墓至今保存完好,墓志依稀可见…… 磨台村史馆前,至今立着两道石磨旗杆。历经数百年而不破。向人们传唱磨头村曾经的荣光。
封面红色传递人/段华胜、夏云剑、王寻 二、蓝淀草与元勋
在世代居住磨头的王科民老支书的文字回忆录中,这样记载着这段鲜为人知甚至没有上过萍乡地方志的工业史话。
那时讲究落叶归根。 其中有位进士在江淅一带做官,退休告老回乡时带领乡亲种蓝草致富。这是一种从江淅带回蓝草种植和加工技术。 颜料蓝淀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加工成蓝色的染布颜料,一年播种一次,可收获多次。产量高,收入也比种稻谷更合算。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國时期,這里的农民都是用租来的地,一部分用来种稻,一部分用来种蓝草。
蓝草收割后.放入准备好的三沙砌成的池子里。浸泡一星期左右,便成了一池蓝色的液体。沉淀数天后,放干水。让大阳晒上几天。池底一层蓝色的沉淀物,便叫蓝淀!是染色布料的产品。商人到季节便来本地收购。再组织挑夫或用馬驮运到江浙、武汉一带销售。
年复一年.直到清朝末年,萍乡安源通了火車后.很多外地商人在萍乡贩收蓝淀,这里的种蓝人才知道蓝淀如此值钱。几百年来.实惠利益都让商人获得,种蓝人始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困日子。即使后来直接卖到汉冶萍公司下属的安源商会,由于资本家的盘剥克扣,这种产种制卖的日子依然无法维系。
汉治萍公司老板勾结官僚,买通軍警不准外商来萍乡收购蓝淀.更不准种蓝人私自外销蓝淀,用各种压迫手段剥削种蓝人,他们经常找茬打压价钱,拖欠货款。种蓝人的苦日子更甚从前。
有几个见识广,胆量足点的卖蓝人如.王庭福.王聘觉.王介方等人.经常与汉冶萍公司老板给受欺诈的卖蓝人说理,资本当道的旧社会.那有穷人说理的地方!公司老板不但不理不答,还恶狠狠的叫来軍警开枪打伤了王介芳,至王介芳伤残终生。
直到一九二二年开春的一天下午,一群卖蓝人卖完蓝淀,坐在安源半边街前汇合回山时,巧遇一位戴着眼镜衣着时尚,胸挂金牌的年青书生,才改变了磨桥种蓝人的命运。
这位青年才俊正是安源工人俱乐部总主任李立三! 李立三听闻是磨桥种蓝人,热情留大伙进俱乐部食堂吃了饭。李立三对蓝淀产业农工的遭遇非常同情。大伙剩机将汉冶萍公司采购商拖欠货款的事告诉李主任。李主任问身边的一位精干的年青本地人:“增甫兄,你可否帮帮他们?”
增甫是安源“红帮”五爷,和李立三是拜把兄弟。与袁品高、周怀德、谢怀德等并称安源五虎。增甫说:这是小事。逐带种蓝人去采购商家店里打个照面。拖欠货款的事便当场全部结清。 大伙感激又开心。向李立三陈增甫辞行回山。
李立三热情挽留,请这一行五位种蓝头人到工人夜校旁听了夜课。“欢迎磨桥种蓝的工友”课堂上一片掌声。 “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就是我们工人,顶天立地”“工和人连起来就是天,工人团结起来,力量比天”。李立三用形象的比喻给大伙讲工人团结斗争的革命道理。
王聘觉、王庭福、王界方、王迪发、王益芳、王少恩、王善裕、王义魁等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一苗星星之火,稍稍在这神秘古老的山庄点燃。
当时磨头是萍乡、吉安的交界之处,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反抗压迫的焦点落在湘赣边境,磨桥村更显重要。李立三、刘α少奇、彭德怀、黄公略、萧克、肖劲光、孔原、何葆贞、李维汉、谭余宝、王麓水、刘昌炎、蒋先云、周怀德、陈潭秋、黄静源、张浩(林育英)陈增甫等革命先驱都在早期革命斗争中先后翻山越岭来过磨台开展工作,发动种蓝农民投身革命。据王科民的祖母的传承回忆,土地革命时期,黄公略部队在磨头实际居扎出入将近三年。发动长丰、白竹、六市的农民做草鞋,九疗、沙坪甚至有简易制鞋机器,工厂式制作草鞋。专供井冈山。
黄公略在磨头成了中共早期历史上的红苏维埃第三区。 1930年彭德怀、黄公略红五军过境磨头,在夫归桥上大石洞内休整队伍。石壁上有巨幅漆画宣传语:红军英勇战斗到底!
从1922年9月至1934年长征前叙,12年间,磨头村先后入党人数超过30人。不到200人的山村,有66人(所有年轻人)参加红军。中共著名将领、林彪四野五虎将之一、历任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开国将军丁盛,在红军长征前,到磨头召开长征的动员大会。机密泄露,被白匪三面包围。情况紧急,赤卫队长谭松绍亲率三名队员边打边退吸引敌军火力,最后壮烈牺牲。而丁盛与大部分队员躲藏在磨台大黑石下得以逃生,并投奔井冈山大部队北上抗日。
附:1967年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丁盛,上井冈山经萍乡时在磨头村下车。拜访了当时幸存的红军老战士王迪发、王善裕。三位历史的见证者,紧紧抱在一起痛哭…… 苍凉的历史之歌,总在见证者传递中传唱与沉淀。高山仰止,磨头依然如故。 共和国记忆中,一直有着哪些人。哪些故事。 还有磨头那片红色的土地。 红色传承人:王迪发、王善裕。王科明、王会忠、王放文、王兵、王科亮。陈明杰、李小健、贺焕明、王寻、夏云剑、胡冬初、段华胜、段东生、群子、谢群、百鸟不休、蔡结停、芦光明。
附中国好人、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夏云刽题诗赠予磨头:
赞磨头村
磨头山远岁月长,
教育传承绽光芒。
昔日私塾启蒙昧,
今朝才俊走四方。
贤师善教声名远,
学子勤修志满腔。
进士高才留佳话,
康乾盛世谱华章。
虽经风雨情犹在,
古韵新姿韵绕梁。
附中国好人、全国少年辅导员段华胜老革命赠诗一首:
段华胜
时过境迁忆旧事,
古往今来话永恒。
悲苍历史今犹在,
不见当年磨头君。
是非功过谁人问?
庆幸自有后来人。
向磨头英杰学习,
向磨头英杰致敬!
谢谢明杰科明君。
作者/陈明杰于磨头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