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新作品众家评(2024年)
湖边怀人
傍晚相思醉不胜,玉栏杆在共谁凭。
夕阳落水红如火,烧得湖心欲沸腾。
张庆辉评:流转自如,写情入骨;三四句转接大好,落水之“夕阳”,应喻落入情海之“我”,显然“湖心”即“我心”,但偏不言“我心”;蚀骨之恋,若是两情好,极羡之,若是单相思,剧怜之——“共谁凭”三字或泄天机,但又如此“醉不胜”,长此以往,如何得了?
廖国华评:喻体转结,别出蹊径,象在目前,意在言外。
天许评:胜在有佳句,转接过目成诵。第二句玉栏杆在,共谁凭,今昔也交代得干净利落。
李江湖评:三四句以夕阳烧湖水喻心潮澎湃,用意活泼大胆,用笔直接干脆。
苏俊评:亦为于转结处加力者,空际转身,出人意表。自抒胸臆,不避直露。
忆雪堂评:比喻虽新,夸张过分。
小雪日天晴
临水手梳发,移身足踏沙。
性情耽洁白,无雪看芦花。
段维评:这是一首自我表扬的诗,但读来并不觉得轻佻,反而顿生见贤思齐之意。
雪 后
楼外疑无路,眼中唯素晖。
人来惊凤竹,雪落雀儿飞。
归樵评:本当人惊雀飞起,竹动雪花落,而人的视觉顺序则是,人来—凤竹动—雪花落—雀儿飞,故“人来惊凤竹,雪落雀儿飞。”见出诗人体物精细,运意曲婉。
周向东评:好诗的标准之一,是要有意外之趣,体现作者体察生活的能力。此诗逻辑合理,看似意外,实合自然,诗人之笔也。
看地图
桑叶雄鸡辨得无?山川清晰泪模糊。
周围多少异颜色,曾在神州旧版图。
张庆辉评:转结颇具张力,得绝句正法;“泪模糊”下语太过,一般情形是,面对地图上的故国河山,会怅于心耿于怀,但却不会因之立即下泪,因为裂土分疆毕竟久远了,诗词写作需注重分寸感。
枫 叶
风带胭脂色,吹枫枫欲燃。
红唇千万片,热烈吻秋天。
陈竹松评:全诗围绕“枫叶”在做文章,起承句灵动超然,转结句继续升华。
归乡吟
千年村落忆中消,座座洋房出树梢。
唯有绿杨枝上鹊,春来还是旧时巢。
归樵评:一消一存,互相映衬,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追惜之感。
空 巢
八十婆婆饭自炊,守家唯一犬相陪。
阶前开满红萱草,儿女不回蜂蝶回。
赵宝海评:空巢老人的孤独,于生活画面里体现,老人、犬、萱草、蜂蝶等意象的对比,突出了空巢之痛,“儿女不回蜂蝶回”,痛楚里有美好,更彰显其痛。
张庆辉评:“萱草”,母亲花也,放在此处很是得宜;“回”字双关儿女与蜂蝶,也下得好,忽然想起李梦唐先生名句“事亲不及一庭花”。
咏墙头草
谁识折腰苦,铮铮梦总空。
所嗟人浅薄,从不怨来风。
归樵评:反向立意,出人意料,所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浣溪沙·谒方孝孺墓
木末亭霜接素云,捧花默默绕碑坟。读书人吊读书人。
埋骨不埋天地气,断腰莫断圣贤根。山风起处散清芬。
晋风评:上片读书人吊读书人是对读书人的肯定,因为这个读书人有骨气,下片更对读书人方孝孺的赞颂,埋骨不埋天地气,断腰莫断圣贤根。就是对方孝孺这样有骨气的文人总结和赞美。要想做读书人,就得象方孝孺一样有骨气,不能断了圣贤根。
雨夹雪
高昊散银朵,空阶碎玉华。
窗前人久立,看那雨开花。
归樵评:落句“雨开花”点染成趣,道前人未道。
农家门前菜圃
香唯弥宅院,色更系农心。
菜也担忧贱,开花皆似金。
天许评:转接奇思妙想,但又合情合理,整首以小见大,甚至可以说折射出了当下的经济形势。
傍晚小学门前
一半翁婆一半童,背包牵手挤秋风。
伞如花落随流水,飘散潇潇暮雨中。
归樵评:由近景到远景,极具动态画面感,“挤”“随”“飘”下得好。
早 起
恐扰荆妻梦,学猫轻出门。
腿衰抬不稳,碰倒小花盆。
李明科评:纯用白描,不着纹饰。细节尤为真切,意象于是逼真。一“轻出”,一“碰倒”,形成反差,遂生情趣。
归樵评:风轻云淡,不做作,有情节,丝毫没有思想上的入侵感,读来不禁莞尔。
潘泓评:场景感十足,生活气息十足。真是善于在生活中捕捉诗意的好手段。
沈利斌评:小诗写生活琐事,事虽朴实寻常,但作者匠心独运,短短二十字,叙事跌宕起伏,读到结语处,更觉趣味盎然。有诗心之人,生活中皆是诗。

观 鱼
静嚼钟花湖上影,动摇扇尾浪中踪。
天干地裂犹闲戏,我若为鱼定化龙。
孙群评:借“鱼化龙”之典批评大旱之际犹悠然“闲戏”之当职而不履职者。也抒发自己欲“化龙”播雨的良好愿望。
闻 蛩
不下花帘引月光,自家楼阁旧时床。
窗前一样听蛩诉,昨夜他乡今故乡。
江合友评:围绕蛩声,写出回乡之乐,亦饱含思乡之苦,隽永滋味从此中出。末句尤妙。
归 来
身老归来抚客魂,清风吹彻小湖村。
宅前扫尽红尘迹,只许芙蓉香到门。
王聪颖评:诗须有度。“香到门”就是度。“宅前扫尽红尘迹”,门里宅中,遑论多言?
自 题
检点生涯意若何,名山宦海两蹉跎。
灵魂放在天平上,应比头颅重得多。
何革评:游历名山,沉浮宦海,似乎两不得意,许是自谦之词。然灵魂自重,骨气不折,自是书生色。“得”或可易作“许”字。
孙群评:自叹复自嘲,自幸更自傲。重灵魂而轻头颅,终成精神贵族,可羡、可敬、可贺。
久客自题
雨滴晶滢合泪痕,天风吹动故乡魂。
我飘泊悯云飘泊,云本无根我有根。
段维评:“我飘泊悯云飘泊”,将己与云相比,取其相似性;“云本无根我有根”,二者相较,取其差异性。构思何其精巧耶。
刘鲁宁评:同在漂泊,无根的无奈,有根的无奈,照映得法。
咏竹二首(选一)
惜我长堪冷,知君本耐寒。
百花零落后,雪里两相看。
段维评:将自己与竹比附,很有些李太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味道。
手机扫码识花名感叹
常不识花名,开屏只一扫。
若得识人心,世间应大好。
刘志峰评:手机上安装了识别花草的APP软件,可识别各种植物的名称,据此作者联想到,如果能有软件识别人心,那这个世界应该更美好,此想法奇特且发人深思。我们设想,如果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相互都知道,谁还敢产生恶念呢?所以人间会非常美好。
王志伟评:很平常的一件事,经作者只几笔,便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深思。
思 家
几色春花自主开,小街小院小楼台。
墙高门锁无人到,应有蝶儿还往来。
陈竹松评:平铺直叙,顺理而成。“蝶儿”一词寄托内心,巧妙引典,又似化蝶而归。整诗皆是想象,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一景一情,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佳作无非此境也。
江合友评:末句有味。念到蝶儿,人不如蝶也。蝶恋花,我恋家,同一心事也。
月 夜
檐下幽栖燕一双,庭中清露沁花缸。
夜深静极俱思动,梦出楼台月进窗。
沈利斌评:此诗章法浑然,一二句以动写静,用“栖燕”“清露”来描写月夜“静极”。转句用陈述语来承上启下,顺势得出结语。全诗皆为生活中寻常意象,读来却感觉新颖别致。特别是结句一“出”一“进”,妙句已得,诗意悠远。

白牡丹
天风朝露不胜寒,总觉当春位置难。
清白一身红海里,游人只作反常看。
王聪颖评:“当春位置难”,无它,唯因其“清白”而已。花如此,人亦然。从物态而见世态,此诗之发人深省处。
清 明
如血残阳下夜台,纸烟袅袅散余哀。
野花哪管人肠断,自向春风带笑开。
汪奇圣评:常人追远之情,在景物的映衬和对比中得到升华。“如血残阳”是比喻,用以烘托散余哀,使悲中有壮。“野花不管人肠断,自向春风带笑开”,用拟人法,反转烘托上文,使余哀益哀。
李江湖评:自然中的野花不以人之情感变化而变化,所谓物是人非,所谓以乐景写哀情,古今诗人大抵如此作法。此首着一“笑”字,更觉醒目。
碧沙岗赏梅
踏玉寻香过木桥,人稀鸟寂正清寥。
小方池畔圆亭下,几树梅花雪里烧。
苏俊评:以寂寥之景而衬托热烈之情,精妙无俦。
杏花
前年种得一株芽,今岁庭中始看花。
树要高枝墙要矮,好分春色与邻家。
归樵评:诗人站在庭中,看到杏花,回想前年种得一株小芽,预想未来杏高出墙,好分春色与邻家共享。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被融合到眼前的看花情境中,以时空、情理之融合,构成别趣。
扫墓闻两声杜鹃
梨花含雨泪,杜宇近坟茔。
恐使人肠断,啼时减两声。
楼立剑评:引自然之象,植入内心,机杼自成。内在情感似“减”反“增”,此所谓手段。
张庆辉评:“我意”及花,故“花含雨泪”,“我意”及鹃,故“鹃啼减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诗得之。
王海亮评:杜鹃啼血,其声哀苦。四声杜鹃较常见,“恐使人肠断,啼时减两声”,鸣者无意,听者有心,实则更增伤感。
寻老村
漫踏荒台草,愁听老树蝉。
旧村犹有路,无路到童年。
归樵评:“有路”与“无路,”两个相反的意思在须臾之间一气灌注,相互冲击而,如此矛盾折逆的手法,往往给人以警策的印象。
见垂钓者
柳荫人坐岸,时见拽清波。
却为鱼忧虑,江湖钩饵多。
归樵评:转结给读者留有笔墨之外的理解头绪,所谓见仁见智,各有会心。
杂 咏
怜我梦长香,笑他愁不寝。
求官未必难,去借卢生枕。
楼立剑评:有人睡得香,有人睡不着,睡得着的梦见啥?睡不着的在想啥?清代释敬安有诗云: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想当官愁得睡不着的,不妨借个黄粱枕,妥妥睡了,就能享受三十年的高官厚禄,何乐而不为!作者写诗立意向有智慧,往往诗心别裁。
郊 行
树欲成荫鬓欲华,风吹过雁水流沙。
眼前春色谁能挽,今日空枝昨日花。
归樵评:绝句中如果一二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则三四句在逻辑上应是贯穿一体的不能各自独立的“流水”句式。如此,诗人的主观意识便可超越客观景象,此法易表现感动、感慨、感叹、感喟。读此诗,可识此法矣。
忆初中女同桌
脸皮如薄纸,口角闭深门。
三载并肩坐,不曾交一言。
张庆辉评:转结直笔无华,但写出了“忆中人人有,笔下个个无”的情景,蛮好;首二句状同桌,固然达意,但稍欠风华,似乎还有更传神的写法,建议再酌酌。
苏俊评:性格腼腆的男生,表面平静,内心狂野。短短二十字,内蕴丰富。
王震宇评:二首合读。《旧忆》,以雨以伞,营造氛围,使人联想戴望舒之《雨巷》,启人无限幽绪。结句凸显,稍入尖新。《忆初中女同桌》,三、四句,一种少年情愫,恐无人无之。白描而出,真实不虚。“不曾交一言”,较曾交一言者,尤增怅惘。二首相较,《旧忆》前二句之描摹情景优于《忆初中女同桌》之前二句。后者之三、四句,造语自然亲切,优于前者。
务工人
风尘两鬓老行囊,城市归来怕近乡。
誓为家人修别墅,十年仍是旧平房。
孙群评:以新题材写旧立意,虽旧立意也反映新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