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之歌
——九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美协副主席、著名书画家陈增胜先生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陈增胜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陈增胜先生清楚地记得,他们从学校搬到望京去的那天是2003年初冬的一个晚上,房东的儿子开车从学校把他们送到望京。开门一看,小屋里空空如也,满地是前住户搬家时丢下的垃圾、狗毛及狗屎味,连放行李的干净地方都没有。因路远,时间已近半夜。房东的儿子还要赶回丰台的家里休息,陈增胜他们想返回学校休息是不可能了。好在他们带了一卷卫生纸,用这卷纸擦了两平米的地方,铺好被褥睡了一宿,第二天再去买扫帚、水桶、炊具等。陈增胜和老妻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跑家具店、商场买桌、椅、画案等,费了近两个月才勉强可以在自己的小屋里作画了。他深深地感到了在北京安个家是多么的不易啊!
北京望京这里的交通方便多了,陈增胜便开始有计划拜访一些老画家、老评论家,同时也尽量地结交一些中青年画家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指导、启发和帮助。没来到北京,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北京拜访个画家是多么的难。北京太大了,你要想知道某个人的电话和住址,不知要费多少周折,不象其他的小城市,一问便知晓。当拨通某人的电话时,因是初次接触,对方对你不了解,不是说不在家,就是没有时间,或说"你打错了",把电话一扣,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隔些日子再拨电话,再解释拜访之意,不知反复多少次才能得到允许。得到了主人的允许,拜访前先要翻北京交通地图,找出主人所在的位置和去时乘转的车次。几年来,陈增胜他们夫妻俩已经翻破了六七张北京交通地图了。幸好,他到望京以后,与自己在天津美院的老同学叶向阳先生近了,经常来往,他在北京生活多年,在叶先生的引见下,他接触了不少的著名书画界人士。
接触书画家的目的是想得到他们的指点,但这也很难,因接触的时间很短,碍于面子,多数的人只给讲"好",不给你说"问题所在"。而陈增胜最需要的还是想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攻坚"方向。这就需要自己要腿勤、嘴勤,常跑常问,有一颗甘当小学生的不耻下问的好学之心。只要有人说自己的画"某处如果再怎样处理一下会更好"、"某处应再强调一下"、"某处再减弱一下"等指正的话他都会下功夫分析研究其"所以然"。他闻过则改,有时不惜重画重改,正因为这样,近两年陈增胜的画有了更大的改观。
除了拜访、求教于名家以外,陈增胜还每月安排几次去美术馆参观展览,在他看来这是自己学习的另一个大课堂, 不管是老画家还是中青年画家的展览,只要自己知道的展览,都尽可能安排时间去看,发现自己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尽快地吸收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陈增胜颇为感慨地告诉我:来京的几年,虽然充满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有两条还是自己完全说了算的:一是把握自己的时间,二是努力把自己的画画好。退休后按说自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应该轻松一下,或"油"着点干,但通过和一些名家的接触和看大型美展次数的增多,反而感到自己的时间更紧了。老陈告诉我:自来到北京,他没有给自己一个星期天,只是去年的"十一"期间带夫人一起去了趟香山公园,看了一天红叶,到现在还没能安排时间去趟长城,所以他现仍"非好汉"也。他尽量用更多的时间把北京的书画氛围和给他的动力转换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去,甚至把写书等事都放在春节回家之时,如2005年春节他写了《陈增胜画狗》一书。
2006年春节陈增胜与大女儿合作又编写了《画狗图谱》、《画猫图谱》两本书,明年春节准备编写《怎样画松鼠》、《工写法画狗》两本书。
陈先生颇为动情地说道:几年来收获最大的是自己的创作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更坚定了从生活中来,把笔墨和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理解和感动的国画作品。创作的题材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来,凡中寻奇,才能保持中国画的活的生命力;把笔墨和完美的造型结合起来,才能使作品受看、耐看,而且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人民群众理解你的画,你的画才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导下,陈增胜的画越来越走向成熟,这几年,他的画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成了赠送外宾的国礼,走进了国家博物馆,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作品也多了起来,各种专业报刊和宣传媒体对他的画也越来越关注了。
说到这里,陈先生若有所思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现在所想做还没能做的两件事是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个个人画展和出版一本象样的大画集。由于自己只注重学术研究,缺乏经营理念和艺术,资金尚未备足,但他却无时不在努力,他已把几年来创作的好作品积累下来了,出版画集和办个展只欠东风了。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之朋友的帮助,"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采访快要结束了,我的感慨很深。就在我站起身来,要告别陈老之时,对面桌上的一份名家点评的资料吸引了我,我知道我的评论既不权威,也无说服力,然而那些大家、名家的评论恐怕是最具说服力的,为此,我作了部分摘录,也一并呈现在亲爱的读者面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