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味浓溢诗词
苏庆松
小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人对火的敬畏、崇拜。小年亦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北方地区过腊月二十三,南方区域过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人们喜气洋洋贴灶神画,吃灶糖、扫尘、剪窗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小年情有独钟,下了许多绝妙佳章。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旧,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时序更迭,岁月的脚步欻至小年,这一天,陆游秉承佳节风俗,虔诚祭祀供奉灶王爷后,兴高采烈地邀请邻居一同过小年,邻里间杯觥交错,其乐融融,迎祥纳福。陆游把贡品分给大家,让神的眷顾沐浴每个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祥瑞纷至沓来。
清代有一首《吃灶糖》诗写道:“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描写了小年吃糖瓜的习俗,小年吃灶糖,人们希望能黏住灶王爷说坏话的口,让他多言人间好,天赐吉祥来。小年的糖瓜里有着历代人们避邪消灾的愿景和美好生活的祈求。
诗中还藏着小年故事,灶王爷的名字叫张生,娶妻后因终日纸醉金迷而家徒四壁,最后沦为乞丐,他整日忏悔不已。有一天他横下心来,一头钻进灶台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浪子回头,迷途知返,遂封他为灶神,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飞腾天宫,向玉帝汇报各家各户的百味人生。为了让灶君多言吉事,带来紫气,人们常在锅台一侧的灶君画像上涂抹糖瓜、蜜食或其它甜点,这就是小年吃灶糖的由来。
宋代诗人范成大,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过小年的热闹欢庆场面:“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鼎盛的迎年画面令人目不暇接,诗中细致描写了贡品的水陆毕陈,玉盘珍馐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的礼仪传统。还乘着云车和风马,在人间四处巡视的灶王爷,看到千家万户共聚团圆的美好场景,笑逐颜开去天上进行年度总结了。
明代诗人李之世在《舟次小年》诗中写道:“晚泊清江思悄然,风沙石濑咽涓涓。客边沽酒逢残腊,雨里迎春到小年。疏馨忽传红叶寺,荒村多住白芜烟。觉来旅况真无味,兴尽思回雪夜船。”写了小年节至时游子的思念之情,小年的晚上,诗人独兀江边感今抚昔,酒逢腊月,细雨中迎来小年,此良辰美景却置身于隔山隔水的异地,诗人怎能不怆然泪下呢?听狂风怒号,断梗飘蓬,渴盼亲人团聚的思念日甚一日。
“一卷不成春,万卷春如醉。”一家人正红红火火地蒸大枣花卷馒头呢,母亲老生常谈,她又不厌其烦地聊起了花卷的传说故事,我的女儿兴冲冲地抢过话茬,脱口而出:“明代郎瑛在其《七修类稿》中有记载:‘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色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女儿妙语连珠,她乘兴撒欢,顺水推舟,又手舞足蹈地朗诵起了南宋词人史浩的咏汤圆词《粉蝶儿.咏圆子》。看着百伶百俐,欢呼雀跃的孩子,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想家族之树枝叶纷披,蓊蓊郁郁,一家人都满面春风,喜笑颜开,过了小年是大年,欢乐吉祥年,喜报将频传。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众起寿主人,一觥潋滟倾。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小年,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情思,一种寄托,一种赓续。人们在时光轮回中驻足回望,昭示前景,小年,是大年的序曲。让我们在阖家团圆时共享那份温馨与希冀,祝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铸就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电话微信:13516345470
苏庆松身号:371202196703156331
开户账号:6223191204328475
开户行:山东莱芜农村商业银行(大王庄支行)
开户姓名:苏庆松
邮编:271119
邮寄报纸杂志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