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音乐剧《流苏雪》
文/陈秀珍
全国首部孟子思想题材音乐剧《流苏雪》由“邹鲁礼乐团创作演出”在邹城市孟子大剧院隆重上演,消息犹如流苏雪花一样传遍全国各地,迎来络绎不绝的赞叹和欢呼。首演后获得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报客户端、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大众日报、中国山东网、闪电新闻等多家重点媒体聚焦。两场首演分别在2024年12月31号晚上和2025年1月1号下午,在孟子大剧院演播大厅隆重演出,这部跨年音乐大剧,座无虚席,场场爆满也得到了在场观众的赞叹和好评。
当一看到大幕上纷纷飘飞白色的流苏花和“流苏雪”三个大字的时候,便会想起孟府“赐书楼”前的两株百年流苏树,每年四月流苏花如雪花飞舞飘飘洒洒,花香四溢,迎来国内外游客的赞赏,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也会在这里聚集一堂,交流文学创作和开展研学游等活动。随着《流苏雪》大剧的音乐响起,把观众的思想和思绪瞬间带入到了剧情里。大幕上醒目的三个大字“流苏雪”在“雪”字下面有一抹血红,从这个“雪”字上就形象地隐喻了那个年代血染沙场的悲惨场面。让人感觉就是到了宋朝动荡的年代,民不聊生,生死未卜,金戈铁马杀生四起。
悠扬的旋律回旋,动感的鼓点振奋人心,由竹简形状的大幕上狼烟四起燃烧着熊熊烈火,汴梁城沦陷,战马奔腾尘土飞扬厮杀声声。(从两侧字幕上,可以看到整部剧情跟随场景的详细介绍)。此时舞台与大幕巧妙完美地合为一体,让人感觉是在看荧幕又能感知到真人的体感、动作、表情甚至是呼吸。舞台上出现的烟雾缓缓地飘向了观众席,这更加深了形象化和具体化。
一面大宋的旗帜迎风招展,练兵场上热血沸腾,擂鼓隆隆,男主演是孟忠、孟义、孟浩。从为主演起名字来看,就鲜明地标注了孟子思想。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即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孟子还将“忠”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是完善人格的体现。他认为教人以善谓之忠,这意味着忠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更是对他人的善良和帮助,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
孟忠(唱)“战鼓响 号角鸣 杀声阵阵苦练兵/修城墙 造弓箭 动员乡绅与百姓……纵然城孤浩气在/人在城在有孟忠”,这感慨激昂唱音字正腔圆,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再加上孟义、孟浩和将士们“杀……嗨……”的操练声,把整个舞台烘托的激扬热烈而不失热闹。这里的热闹是十三岁的小孟浩穿上了大人的铠甲学着大人的样子操练。孟忠家教严明,这里又引用孟子思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孟义、孟浩兄弟二人觉得先祖圣训不能忘,国家有难理应与国家同为一体。当兵丁把金人的劝降书呈到孟忠手里时,气的他怒发冲冠把劝降书撕的粉碎。
回到府中与夫人讲起了此事,孟夫人是应名门之后知书达理,家国情怀如同古树之根,深深地扎进孟家人的心底。孟夫人当机立断决定让孟义提前加冠、成婚,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孟忠的肯定和赞同。这样一来既可以上阵杀敌也可以开枝散叶,也了却了二老的一桩心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呈现出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孟义和韩妙青得知,马上要让他们举办婚礼时高兴的不得了,他们两个是在流苏树下相知相识,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此时在场的观众也都心情愉悦,为这对新人祈祷、祝福。琴、瑟、箫、竽、鼓、埙、排箫、篪等乐器演奏,音乐舒缓而悠扬,场面隆重而仪式感。此时舞台由三个空间构成。一:上场口前方,呈现孟府宗祠即加冠礼场景。二:下场口中区,高于孟府宗祠,表现韩府加笄礼场景。三:舞台中后制高点,呈现礼乐队场景,该场景作为虚拟空间呈现。“冠礼、婚礼”/盥洗/赐字/父训/拜谢父母/揖/拜/礼成/亲迎/一拜天地/再拜父母/拜战旗/这场紧张而有序的冠礼、婚礼,传统文化都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从两位新人拜天地,演员们的唱腔、动作、心里变化、场景布置把这部音乐剧推上了高潮。
孟忠带领孟义夫妇到宗祠拜祖后,告诉孟义让他带领妇孺老幼立刻南迁时,他听后愤然抗议,说什么也不肯,他认为上阵杀敌才是保家卫国,才是大丈夫所为,血气方刚的孟义情绪激动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他埋怨父母急着为他加冠、婚配不是为了让他上阵打仗而是让自己临阵脱逃,他很难接受。孟忠抱起祖先的排位都难以劝解孟义、孟浩上阵杀敌的豪情意志。孟夫人百般劝说兄弟二人还是义无反顾,在她好言劝说下没有任何效果后,决定以死相逼,兄弟二人这才答应下来。在这里可以看出孟夫人不仅是名门之后也应该是将门之后,有勇有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文武兼用,做事果断办事效率极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孟忠夫妇教之有方,孩子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怕母亲在情急之下伤到自己,兄弟两个纵有一万个不同意,但还是答应了父母的决定。年轻的孟义、孟浩没有深刻理解到;自我、家国到天下都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在《孟子》的“天下国家”思想中,“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国等命运共同体的灵魂确认和理性自觉,是立身养德之本。上阵杀敌是保家卫国,护佑妇孺老幼也是保家卫国,同样责任重大。
从大幕上看到金人的弓箭“嗖嗖嗖”地穿透将士们的胸膛,孟忠的部队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整个战场只剩下孟忠一人,他誓死不屈决不投降,孟忠夫妇及家眷10余人被金兵捆绑押赴刑场。他们用最卑劣的手段让其投降,孟忠大义凛然誓死不从。金兵用挑衅和威胁的口气;“别嘴硬,你看看这是谁?” 原来孟浩从南迁队伍中偷偷跑回祠堂拿了兵器,穿上盔甲跑到了战场。随着一声稚嫩的声音;“爹、娘”在场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瞬间泪如雨下,有的甚至哭出生来大声的喊出“不要”。孟忠夫妇急转身的惊恐,颤抖、心疼、无助、纠结、生生剥离的疼痛,甚至还有对孩子的埋怨,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内心的复杂情感都演绎的淋漓尽致,也都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随父母的两声呼唤“浩儿”、“浩----儿”,第一声;是轻轻地呼唤,好像小时候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第二声;则是抽筋断骨、痛不欲生、声嘶力歇的呼喊。所有的观众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泪如泉涌,大声地哭出声来。这场景、这音乐、这画面又一次把剧情推到高潮。
最后金兵气急败坏杀害了孟浩,随着舞台大红绸布从高台上滑落,透过灯光的光影看到少年孟浩躺在“血泊之中”,孟忠夫妇声嘶力歇地哭喊着;“浩儿”。众人也大声地呼喊着“孟浩”,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这场景融化。这一声声“浩儿”直接就把观众的心给“剥离”出来了。大红绸滑落一直铺到高台之下,整个场景的演化也概述和隐喻了南宋疆土沦失,黍离之悲,民不聊生,刀光剑影,战马呼啸,铁蹄踏碎多少将士与黎民百姓的头颅,血流成河的悲惨场景。
大风起兮白雪纷飞,孟义、韩妙青护佑老幼妇孺艰难地行走在南迁的路途上,此时大幕上流苏花也纷纷飘落,分不清是雪花还是流苏花,场景特别震撼,心情特别低落。亲人的离世是有心灵感应的, 此时空中“无端”地飘落下两片雪白的白布。“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证实了量子力学,心灵感应并非空穴来风。”看到这里无论是从科学依据还是传统文学上,应该花费了大量心事去考究,这些精心编排都恰到好处。
孟义和韩妙青双膝跪地声泪俱下。夫妇二人把白布系于腰间,做短暂的跪拜之礼,化悲痛为力量起身继续护佑黎民百姓南迁。大幕上“流苏雪”纷纷飘飞,这里的流苏雪飘飞,是剧情的又一个暗示和隐喻,表明了一个好的转折,从燃烧的岁月聆听历史的足音,经过历史的沉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步步走到盛世辉煌的今天。
到这里剧情到了尾声,也看得出孟义转变了思想,明白了心中所拥有的“家国情怀”,既是人生格局、道德境界的体现,又是素质能力、修为功夫的体现。没有以家国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没有建设好家国的使命意识,没有担当家国重任的能力素质,就谈不上家国情怀。
《流苏雪》共分六幕,每一幕都迎来雷鸣般的掌声,整场剧情生动、灵动,画面感、带入感及其强烈,无论是服装的色彩搭配,还是道具、物体、造型、色彩搭配上都呈现出,既有朝代经年的韵味又有现代潮流的气息。每位演员唱腔浑厚,字正腔圆、咬字清晰,动作流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幕后定是下了不少功夫。整部剧情还是以孟子思想中的“舍生取义”为主题,以“浩然气节”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孟忠和将士们誓死守城、坚决不降,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最终血染沙场,孟氏一家捍卫大宋江山护佑黎民百姓的英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生活、事件、故事、遭遇、童年、命运、结局和境遇等,这些情境都带有极大的痛苦和不幸。也教育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孩子们有快乐幸福的童年,成年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老年人安享晚年,可以说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对于文学来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学风格,但是要坚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以牺牲文学根本为代价,更不能把有价值的东西戏说或推翻。《流苏雪》这部剧本文学功底深厚扎实,精彩纷呈、跌宕起伏、思路明确,既保持传统的经典又有牵引创新的理念,既保留了精髓又别致新颖。在人物情绪、思想、思维变化、构造,情景、场景编排,应该说艰难险阻的上面,做出了很多研究并下了大功夫。从策划、艺术指导、场景、音响、服饰、道具及每位演员的动作表情上,不难看出《流苏雪》既呈现了古典文学的灵韵,又呈现出当代文学的独特审美和张扬。《流苏雪》这部震撼全国的音乐大剧,是一部为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特殊声响和色彩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音乐剧。历史浩荡,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孟子思想需要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陈秀珍,笔名,夏弦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参加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论坛会,第二十六届、二十七届山东省作家协会高研班。偶有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