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则江边柳叶黄,
拙妻厨内熬粥忙。
年关将近终南望,
是处心安即故乡。
小寒不寒,午阳且熙暖。江边的杨柳虽然发黄,开始飘落,但大部分还挂在枝上。腊梅已经结苞,走近了,空气里隐隐透着一股淡淡的幽香。花园里的菊花,依然在开放着。
这物候,丝毫不能给人一丝腊月已经到来的感觉。
早上,妻作好了早饭,唤我起床吃腊八粥,我才意识到,腊月真的来了。
说到腊,总会使人想到腊味,腊肉,眼前就会浮现出猪肉挂在空中风开的景象。
事实上,腊的起源的确如此。古时腊与猎通假。十二月,为冬闲,古人出外行猎,以禽兽祭礼祖先和百神,然后风干待食用,因此腊即意谓着冬祭。故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初时腊祭之日并不固定,魏晋南北朝时,将冬祭之日正式定为腊月初八。这就是初八。
起了床,梳洗完毕,坐在桌前,开始享受妻子作好的腊八粥。
“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原料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本非汉地习俗,乃自佛教传入,始于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徐珂《清稗类钞》亦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
佛教之所以这么作,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为成道,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才知苦行非解脱之道,决定弃之。他接受了牧女呈献的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腊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民间还有一个讲究,“腊八日,果木有不实者,以斧斫树著粥于穴,问曰:‘结不结,枝压折。’谓之‘喂树’。”(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
听哥哥们讲过,我家后偏院的杏树不好结果,母亲曾经就这样作过。看来,哥哥们以前吃过腊八粥。
过腊八,是进入腊月后的第一个节日。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我自小也多次听大人到了腊八日,念叨说"今日过腊八"。
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好象从来都没有吃过腊八粥,也不知道腊八节怎么过。仔细想来,腊八粥要用大米,那时大米是稀缺之物,彼时我家成份不好,子女众多,食粮自是紧张,熬制腊八粥自是一种奢侈。因此未能熬粥,嘴巴上念叨念叨,自是正常。
因为小时候对腊八粥没什么感觉,因此也就没有过腊八节的习惯。
妻倒是记着过腊八的传统。来江南后,每逢过腊八节,必熬一锅热乎乎的腊八粥。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享用。不过,在食品日益丰富的今天,这腊八粥也无什么稀奇,所以吃起来漫不经心。
孩子长大了,在外地工作,就剩下了我们两个人。今年腊八,她又熬了一锅粥。
我开始吃起了腊八粥。妻问:"吃出来味了没有?今年的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我一愣,看向了她。
原来为了过腊八,她昨天晚上就熬了牛肉汤,早上用牛肉汤,混合其他原料,熬了这腊八粥。
我笑了,"吃出来了,二个人的腊八粥,家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