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因观念陈旧,认知所限,定势所绊,往往会作茧自缚。他们只有转变观念,提高认知水平,扩大认知范围,找到新思路,才能破茧成蝶!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每个人都是奇迹的创造者!”孟国泰先生的这番话,在实达中学初一8班的教室里引发了强烈共鸣。
今天下午,孟先生在该班指导“高快备考”时,发现孩子们对《给自己一个悬崖》这篇文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率不尽人意。于是,他动员孩子们拿起文章,起立齐读,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插图选自网络,下同)
文章讲述了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有一个人捡到一只小鸟,将其带回家里给孩子玩耍,孩子将小鸟与小鸡一同饲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鸟逐渐长大,人们才发现它原来是一只鹰。尽管这只鹰和鸡群相处得很好,但总有人家里丢鸡,人们开始怀疑是这只鹰所为,强烈要求主人将其处死。主人虽然舍不得,但迫于压力,决定放生这只鹰。然而,无论主人将它放到哪里,它总能回到村里来。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将鹰带到了一个悬崖边上,毫不犹豫地将其向深渊里扔去。那一刻,鹰就像一块石头一样直直地向下坠落,眼看着就要到崖底了。然而,就在这一刹那,鹰突然展开了翅膀,奇迹般地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鹰本来是有翅膀的,能飞得很高很远。但是,在一群鸡的世界里,它已经被同化了。没有经过锻炼的它,贪恋着温暖舒适的鸡窝,渐渐地失去了翱翔蓝天的勇气和信心。要是没有人将它扔下悬崖,它永远不可能飞上蓝天,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读完这篇文章后,初一8班的孩子们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触动。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像那只鹰一样,被现有的东西所束缚,对舒适平稳的生活恋恋不舍。孟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鼓励孩子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在关键的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边上。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孟先生的点醒下开始“蜕变”。他们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知水平,扩大认知范围,寻找新思路,创造新天地。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给自己一个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
是的,只要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每个人都是奇迹的创造者!
作者简介
宋文静,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知名青年作家,原平市实达中学副校长,荣获原平市教师成长帮扶活动一级指导教师、原平市学科带头人、忻州市教学能手称号。多次在《新教育》杂志发表教学论文,并获省级一等奖。文学作品亦常见于山西省《校园文学报》。致力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助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带领团队共同面对挑战,实现目标。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