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丁再献贺联:
文化传承与青少年的使命
天 琮

在济南市南郊宾馆盛大开幕的第三届“华语行”语言艺术(朗诵)专业成果展演和第二届“华舞行”舞蹈专业成果展演,如同一场文化的盛宴,将青少年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主办、山东中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旨在为青少年搭建艺术展示平台,推动文化艺术领域人才培养与发展,积极探索青少年美育工作的新路径,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众多相关部门领导嘉宾出席,包括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彰显了活动的高规格与重要意义。
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集东夷骨刻文成联:
青少年 传承祖国五千岁月 人文故事;
华夏族 守望东夷一万春秋 天地风云。
祝贺此次活动的召开。这副贺联犹如一颗文化的明珠,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一、对联的结构与对仗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副典型的对仗长联,上下联各15字。
上联“青少年 传承祖国五千岁月 人文故事”,以“青少年”这一主体开篇,明确指出传承的主体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年轻一代。“传承”一词,点明了青少年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使命。“祖国五千岁月”,简洁地概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人文故事”则涵盖了在这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传说、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
下联“华夏族 守望东夷一万春秋 天地风云”,“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与上联的“青少年”相对,体现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年轻一代到整个民族的延伸。“守望”一词表达出一种坚守和保护的态度。“东夷一万春秋”,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有着长达一万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天地间的风云变幻,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对古老文化根源的敬重与珍视。上下联对仗工整,从结构到意义都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骨刻文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丁再献集东夷骨刻文创作这副楹联,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骨刻文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美感,其线条古朴、造型奇特,每一个字符都仿佛承载着古老的记忆。将这样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字艺术与楹联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使这副贺联更具文化厚重感。
在这副楹联中,骨刻文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它把古老的文字艺术与现代的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就如同这次青少年活动,通过现代的艺术展演形式——“华语行”和“华舞行”,将古老的文化内涵传承下去。
丁再献先生在骨刻文书法艺术交接仪式致贺中介绍;东夷骨刻文书法楹联,是应全国著名文旅专家、孔子第75代孙孔祥金及活动组委会邀请而专题创作,以示祝贺。

三、结合青少年活动看文化传承
在“华语行”语言艺术(朗诵)专业成果展演中,青少年们通过朗诵经典文学作品、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将祖国五千岁月的人文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他们用自己充满激情的声音,把那些古老的传说、英雄事迹等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正是对上联中“传承祖国五千岁月人文故事”的具体实践。
而在“华舞行”舞蹈专业成果展演里,青少年舞者们用优美的舞姿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对历史的敬意、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与下联中的“守望东夷一万春秋天地风云”相呼应,青少年们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和传承着古老文化的精髓,也提高了这次活动文化品位。
在活动的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部门领导嘉宾的出席,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传承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这种重视也激励着青少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就像丁再献的贺联所表达的期望一样,青少年们在这个舞台上,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使者,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丁再献的这副贺联通过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骨刻文书法艺术形式,与此次青少年活动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现了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魅力。
写于2025年1月7日/甲辰腊月初八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