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九十)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科学和宗教
中国在坚忍几年之后竟否极泰来,这也是天佑中华!
一个政客所作出的战略败笔也许就在一念之间。迷信与悟达也是一念之差,迷信者迷于自信,悟达者悟于通达,过度自由的弱势就是自私,过度人权的弱点就是排他,过度科技的弱项就是自毁。
前文继述,宇宙间有两样东西相互依存,这就是本体之“性”与变化之“相”,其中“性”之概念难以理解!这也是“本性、人性、天性”之共“性”。什么是性?我们根据佛教的观点,性就是本性、佛性、自性、法性、灵性、心性等等之共性称谓,它属于宇宙本体的层面,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归宿,是永恒不变的且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东西。什么又是相呢?相就是现象,也是形象,是宇宙万物,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总称,亦是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东西即一切生灭的东西,如《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于宇宙来说,有生有灭的东西,就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也是来来往往的东西。
从西方宗教之本体走向东方宗教之本体,只有称谓之差别没有本质之区别,这就是真理的相融性。在“性”与“相”之间还有一个桥梁即由本“性”而产生出万“相”的动力,即“识”也就是佛教中所言的“念头”,我们称之为广义的“精神”。什么是识?这里的识并不是单纯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从佛教言是整个八识的总和。这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若识、阿赖耶识等,它们共同组成了高级动物的生命灵魂,其中眼、耳、鼻、舌、身、意、末若等前六识不仅随着肉体生命的出现而存在,而且随着肉体生命的终结而终结。当一个新兴生命出现时,从阿赖耶识中生出六识,当旧生命终结时其前六识就象蜗牛的六条须子角一样又沿着末若识缩回了阿赖耶识的壳体里,这样八识合一形成一个灵魂再走向下一期生命,这在宗教上叫生命轮回即投胎转世,待下次生命开始时,其前六识复次从阿赖耶识中伸出须子六只须子触角,又打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并把生生世世的各种善恶念头,通过桥梁“末若识”转移给阿赖耶识或生成各种缘份之形。从这个意义点上讲,我们肉体生命存在时,这八识的总和就是灵魂,当我们肉体生命结束时,前六识又将触角缩回阿赖耶识即灵魂中。以上内容几乎是东方宗教文化思想,其中佛教对灵魂转世的描述最为详细,当科学尚未验证时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什么,这本身就是科学态度。

中国有位当代中医学者名叫陈小野,他所著《人静养生的原理》书中提到:“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是人体重要的致病根源,高层次功能就是大脑皮层中的意识功能,低层次功能就是五脏六腑等的功能”。其理论非常接近宗教思想,陈小野的这个论断揭示了中医的一句名言即“病由心生”,这与宗教的“相由心生”不谋而合。但是这里的中医之心仅为意识之心,故一个心思过重的人,他在大脑意识功能发出各种指令时,它在五脏六腑的功能管理中会留下相对很重的痕迹,所以“心小的人”比“心宽的人”更容易被“心”刀割伤染病。而人的脑意识仅仅是灵魂中的一个触角而已。 只要深深思考古圣先贤们的理论,他们在开启人类智慧及传道布道方面,确实设置千径万门,用心良苦。印度的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四十九年且大中小三乘皆备,上乘人学菩萨领入佛道自觉觉他,中乘人推向阿罗汉道自悟自度,小乘人则进入人天善道,所以菩萨缘、阿罗汉缘、人天缘皆是法缘、道缘、佛缘。因为佛菩萨已经觉悟,故没有分别心、爱憎心、执着心,只有慈悲心、智慧心、平等心。佛度有缘人只是方便假说而已,佛及菩萨从不度人,他们只是把宇宙人生的道理讲给各缘,由人们根据各自的根基和缘分去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前进之道和归宿而已。
所以宗教与科学表面是一对矛盾,实则探索宇宙的路径不同,宗教从“性”切入,科学从“相”切入。二千多年前,人类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宗教哲学思维却相当发达!无论东方或者西方,对于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大多在宗教中都能寻觅到答案。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相互印证,才是近十年的事情。当人类哲学思维和科学实践无法达到完美的宇宙解释时,先圣们的传承宗教就肩负着宣传宇宙真理且深化传播的责任。人往往带着怀疑与迷信走向探讨,又往往带着通达与明鉴走回现实,但这个周期长度有时却是一生甚至若干生。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