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鞓红牡丹原产青州,北宋开始名冠天下,近代已无人知晓。冯蜂鸣发现鞓红文化,并考证出鞓红就在青州偶园,树龄300多年依然茂盛。从此,鞓红牡丹及其文化,遂被当代所识。
冯蜂鸣研究成果《鞓红即青州红》一书,特邀冯志伟诵读,于此发表,以飨诸君。

(上图摄影:彭向东)
陈瓘 • 闻道鞓红最好
余靖的忘言处,在云月山川。陈瓘的忘言处,在鞓红的“花开花谢”。也就是,鞓红由繁华枝头“终委泥沙”,向人昭示的道心佛性:
“鞓红最好”,却依然抛弃尘虑,破除分别,随缘任运,顺其天然。对那韶华烟景毫不执著,心无挂碍地走向涅槃。
陈瓘,因为人格健全,毫不残缺,也就做了宋代尽人皆知的人物。
起先,他是越州的通判,地市级的副职。正职是知州蔡卞。蔡卞是宰相蔡京的胞弟。本来应该陈瓘向蔡卞讨好,可是蔡卞因为陈瓘过于崇高,就反过来巴结他。他却觉得蔡太守有些卑鄙,就严重地不理那个茬儿。甚至多次托病,要求辞官归隐。
结果,朝廷让他去温州又做了通判。那时候,朝廷给官员的工资,是80亩到12顷的庄稼地。陈瓘只要了养家糊口的一部分,其余的就充了公。
这合法的他都不要。那敲诈勒索的卑贱,他就越发地不具有了。
其实,不具有的还不止于此。
后来,他进了朝廷。不管对宰相还是对皇帝,总是实话实说,表里如一:作为当时的官员,这就不仅是不专业,不成熟,简直就是自掘坟墓。因此,他就顺理成章地,一次次地被赶出京城。可他的脾性,到死也未修改丁点儿。有一回,宰相派人来告诉陈瓘:
宰相要提拔你了。
对于官员来说,这个消息了得吗?谁不是浑身细胞变成火苗,刺刺地放光。谁不是赶紧掏出灵魂呈上去。陈瓘却说:
我以为,宰相做事多有错误。我如接受他这官职,就与他们成为一党之人,于公于私也就大有惭愧了。我这里正有一道奏章,专论宰相的错误,准备呈上去呢。
其结果,当然是不言自明。官儿没升上去,他又一次被从中央掘了出去。
陈瓘最不愿意合作的就是蔡京宰相。陈瓘比人家官职小得多,却总是叱责人家。而且半点面子都不给留。丝毫不讲政治。后来的施耐庵,却不仅不曾鄙视他,甚至有些敬仰地把他写进了《水浒传》。

(上图摄影:彭向东)
说了陈瓘,还要说两个人。
一是惠洪。
此人比陈瓘年幼14岁,是个和尚。却不是只会念经的俗和尚。他有文化,且诗文出众,还著述极丰。苏轼与黄庭坚对他就赞赏得很。谁都知道的“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就是出自惠洪笔下。那书叫《冷斋夜话》。书里还讲了个故事,这就说到了另一个人,奇人刘拐子。
刘拐子,名山老,字野夫。惠洪说:
刘拐子者,青州人也。拄一拐,每年必至洛阳看牡丹。
这个刘拐子过于的与众不同。他衣衫破烂,披头散发,还有残疾,简直就是个叫花子。有一回,张丞相从荆湖回京,路过洛阳。刘拐子正在桥边喝酒。他就把张丞相从车上拉下来,随口吟道:
迁客湖湘召赴京,
轮蹄迎送一何荣!
争如与子市桥饮?
且免人间宠辱惊。
他说:
皇帝让你从湖湘赶回京城,
这么多马车迎送你,多么荣耀。
可是怎么比得上,与我一起在这桥边喝酒?
这才可以,免去人间的荣辱惊扰呢。
这个刘拐子,能够脱口而出这般的诗句,又昭然现出了奇士的超然物外,因此就有些惊世骇俗,令那高人们肃然起敬。这样的人,后来竟活到140多岁。
其实,最可看清刘拐子这个人的,还是他自己的《满庭芳》:
跛子年来,
形容何似,
俨然一部髭须。
世间许大,
拐上有工夫。
选甚南州北县,
逢著处,
酒满葫芦。
醺醺醉,
不知明日,
何处度朝晡。
洛阳,
花看了,
归来帝里,
一事全无。
又还与瓠羹,
再作门徒。
蓦地思量下水,
轻船上、
芦席横铺。
呵呵笑,
睢阳门外,
有个大南湖。
【注:
许:这么。
度:估计,引申为考虑。
朝晡:指一日两餐之食。
瓠羹:用野生植物瓠子的果实,做的粥。
门徒:此指上门乞食的人。】
刘拐子的词很通俗,一看就知道他是怎样的潇洒。只是最后一句,需要解说。
“睢阳”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当时,那里有个“名声著天下”的大书院。赵恒皇帝为它亲书匾额“应天府书院”。赵祯皇帝又为它升了一级,叫“南京国子监”。那里边的学生——史料是这般记载的:
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意思是:
相继登上皇榜,成为魁甲天下的英雄,像一群群凤凰,在官府里飞翔。这种情况,没见停止过。
刘拐子却对那盛况,很是瞧不起。所以他说,“睢阳门外,有个大南湖”:
你们都在那里面壁苦读,铁砚磨穿,竟荒废了城外的南湖。没人知道,“轻船上、芦席横铺”的洒脱,飘逸,淡泊,清净。

(上图摄影:彭向东)
陈瓘看到刘拐子的心意行止,两只眼睛就抑制不住地放光。这便接着刘拐子的《满庭芳》,也来了一首:
满 庭 芳
槁木形骸,
浮云身世,
一年两到京华。
又还乘兴,
闲看洛阳花。
闻道鞓红最好,
春归后,
终委泥沙。
忘言处,
花开花谢,
不似我生涯。
年华,
留不住,
饥餐困寝,
触处为家。
这一轮明月,
本自无瑕。
随分冬裘夏葛。
都不会,
赤水黄芽。
谁知我,
春风一拐,
谈笑有丹砂。
【注:
陈瓘:1057年生,1124年卒,字莹中,号了翁,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
槁木形骸:人的身体像枯木一样。
冬裘夏葛:冬天穿皮衣,夏天穿麻布。
赤水黄芽:“赤水”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炼丹处。“黄芽”是道教从铅里炼出的精华,被认为是长生之药。
丹砂:深红色的矿物质,中医作药用,道教用来化汞炼丹。】
开头的“槁木形骸,浮云身世”,一面是说,刘拐子的身体消瘦得枯木一般,人生经历像浮云一样。一面又含进了对刘拐子的称赞与爱戴。
唐代有个船子和尚,曾有一首著名的《拨棹歌》,其中说:
静不须禅动即禅,
断云孤鹤两萧然。
烟浦畔,月川前,
槁木形骸在一船。
原来,“槁木形骸”是高僧眼中的禅师形象。“浮云身世”,也是有来历的。正巧,李白也有个刘拐子似的好友,他还为那好友写过诗: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李白对那好友说:
你像随风飘浮的白云,任意游走。
那徐徐而下,不忍离开天空的太阳,就是我对你不舍的情意。
陈瓘一开头,就借用了上述两个典故,把他对刘拐子的敬仰写了个彻透。
接下来,陈瓘历数刘拐子那袖月担风的生活,“一年两到京华。又还乘兴,闲看洛阳花。”这就引出了词篇的“戏眼”:
“闻道鞓红最好,春归后,终委泥沙。”
“闻道”,不是“听说”,它源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体验心悟,然后获知的意思。“委”是托付。
陈瓘说,我的感悟是,鞓红是最杰出的。春天过后,它就把花朵托付给泥沙了。
这是一段精深的禅意。若要领会,还得先看后面的“忘言处”。
庄子说,“得意忘言”。就是获取内里的意,忘掉表面的言。北宋初年,有个叫做余靖的学者,作过《林道场》诗,其中说:
云月自明暗,
山川无古今。
谷声猿啸远,
泉脉虎跑深。
其到忘言处。
休论佛与心。
这就是“忘言处”的来历。余靖说:
白云的明暗,都是自然天成;
山川的本性,没有古今分别。
传来猿啸,山谷还是那么远,
看到虎跑,清泉依然那么深。
这就是令人得意忘言的地方,
还说什么佛性与人心。
余靖的忘言处,在云月山川。陈瓘的忘言处,在鞓红的“花开花谢”。也就是,鞓红由繁华枝头“终委泥沙”,向人昭示的道心佛性:
“鞓红最好”,恰恰在于它的抛弃尘虑,破除分别,随缘任运,顺其天然。对那韶华烟景毫不执著,心无挂碍地走向涅槃。
陈瓘在这里得了“意”之后,就感叹地说,鞓红这种明心见性的作为,“不似我生涯”——只似刘拐子的超尘绝俗。

(上图摄影:彭向东)
下阕的第一句,“年华,留不住”。说的是,世人都在渐渐老去,我却在官场上耗费年华。你看人家刘拐子,那才不枉一生呢: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他就像一轮明月,高雅得连个缺污都没有。
他冬穿皮衣,夏穿葛麻,一切随着缘分走。
这种身在世间心在道的人,从来都不去弄那烧汞炼丹之事。也就是不求长生不老,却已年过百岁。
世上,竟有几个人真正认识他。我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春风一拐”。
唐人早就说过,“牡丹偏自占春风”。如今倒是,“春风一拐”自占了鞓红。
陈瓘最后说,鞓红是可以给人精神和魂魄的。南朝的江淹,曾说莲花“味灵丹砂”。陈瓘以为,鞓红也是味灵丹砂的。而且,春风一拐更是“谈笑有丹砂”。
古人以为,丹砂可以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灭邪除毒。你看春风一拐的那些诗词,不正是为人疗疾的丹砂吗?
陈瓘用他的慧眼,读懂了鞓红,也读透了刘拐子。于是,就把这两个来自青州的,彻底搅和到一起。任谁也难以分得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