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腊八粥
作者:姚树学
一年一度腊八节,今又来到,今又度过。几度风雨记忆深,昨日风霜,昨日痕。
每当过腊八节,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喝着腊八粥,甜甜蜜蜜地度腊八节的时候,我总不免想起儿时过的腊八节。
儿时的记忆永远都是清晰鲜明的。那时,不是喝腊八粥,而是吃粘豆包。因为那时家中不是十分宽裕,仅仅是有限的粮食供应,不具备享有、也没有多种杂粮的条件。因而谈不上什么腊八吃腊八粥。当时,父亲在营城上家山上刨了一块小片荒,种了些粘玉米,收回来后,搓成粒儿晾干了存放着。等进入冬季之后,拿出来用水泡上三四天,用手摇石磨磨好了,装进米袋子里面,扎好口儿,控出水来,剩下的就是粘面子了。用粘面子包成粘豆包冻上,或团成粘面团子冻上。储备好了,一到腊七腊八这两天,便拿出来化冻,放进蒸锅里蒸好了吃,或者化了黏面子,烙成黏饼子吃。
妈妈那时候一边做豆包,一边叨咕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吃了粘豆包,好不冻下巴”。我们也逐渐理解了妈妈的心意 ,是为了不让孩子们的下巴冻掉,就得在这两天吃粘豆包、吃粘饼子。因为粘,吃了才会粘住下巴了,也就不致于冻掉了。妈妈还用粘玉米面儿熬成面糊涂粥,取“糊”的谐音,即将下巴糊上了,也不致于冻掉了。
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是我国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粮食欠收,粘玉米也都绝收了。到了腊七腊八这两天,也就没有吃上粘豆包、粘饼子。奶奶告诉我,出去时用手托住下巴,免得冻掉了。那时侯小,特别天真、幼稚,还真的信了,并且告诉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都用手托着下巴走,碰到谁也不敢说话,人家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只摇摇头,匆匆的走过去了,生怕一说话,下巴就掉了。
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当年的小伙伴们再见面,又重提起儿时的 这些往事时,都禁不住哈哈大笑,但每当记起这些往事的时候,还是觉得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