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头中镌刻的生命之歌》
——评王志山《老石匠和他的墓志铭》
文/静川
王志山的《老石匠和他的墓志铭》是一首充满力量与深度的诗作,通过生动的具象描写、独特的意象运用以及深邃的意境营造,为读者展现了一位老石匠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以细腻且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与石头紧密相连的灵魂。
诗的开篇便将老石匠的身份和其与石头的深厚渊源清晰地呈现出来:“他是石匠,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身板是石头,性格像石头。”这里直接而明确地指出了老石匠与石头不可分割的关系,“身板是石头”“性格像石头”这样的具象描述,赋予了老石匠如同石头般坚韧、硬朗的特质,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饱经风霜、坚强不屈的人物形象。
“他佝偻的脊背,是石柱堆砌的,弯弯的石拱桥”,这一句通过将老石匠佝偻的脊背具象化为石柱堆砌的石拱桥,形象地展现了他一生劳作所留下的痕迹。石拱桥不仅是一种建筑结构,更象征着老石匠承载生活重压却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这种具象的比喻使老石匠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弯弯的脊背所蕴含的岁月沧桑。
“他麻石一样粗糙的脸,凸起的颧骨,是两座坚硬的石峰”,诗人继续以石头为喻,形容老石匠的脸如麻石般粗糙,颧骨像坚硬的石峰。麻石的粗糙质感和石峰的坚硬挺拔,进一步强化了老石匠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些具象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老石匠那饱经风霜的面容,感受到他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
在对老石匠工作场景的描绘中,诗人写道:“他同石头交谈,用手锤和钢钎撞出的,好听的音响。疲劳时,他坐在青石上,像尊握着烟斗的半身石雕。”“同石头交谈”这一表述赋予了石头生命,也展现了老石匠对石头的熟悉与热爱。手锤和钢钎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被形容为“好听的音响”,这声音不仅是劳动的节奏,更是老石匠与石头交流的独特语言。而疲劳时坐在青石上的老石匠“像尊握着烟斗的半身石雕”,这一意象将老石匠与石头融为一体,凸显了他与石头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体现了他在劳动中的专注与执着。
“他的家当是简单的,手锤和钢钎,是平生最珍贵的积蓄,他的生活是充实的,青石板上的收录机,播放着惬意和富足”,手锤和钢钎作为老石匠最珍贵的家当,象征着他赖以为生的技艺和对工作的热爱。而青石板上播放着的收录机带来的“惬意和富足”,则展现了老石匠在简单生活中所寻得的满足与快乐。这种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感,通过这些具象的物品得以体现,让读者感受到老石匠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他不拘泥生活的小节,就像他不计较,他的钢钎刻下的,琐琐碎碎的一切”,这句诗体现了老石匠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生活中不拘小节,如同在工作中不计较钢钎刻下的琐碎痕迹,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坦然和对工作的专注。这种豁达的态度,是老石匠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也是他能够坚守石匠工作、面对生活艰辛的精神支柱。
诗中还提到了老石匠的手艺传承:“他的手艺是祖传的,他传出了祖传的手艺,祖传的手艺是粗俗的,他的手艺是精巧的。”这里通过对比祖传手艺的“粗俗”和老石匠手艺的“精巧”,突显了老石匠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与精进。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技艺,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展现了他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技艺追求的不懈努力。
“他凿的方石,去了老远儿的地方,在山坳的小石屋里,他枕着石枕,从来不觉得孤独,他盘的石磨,碾出生活的芬芳,山村的石磨返老还童,他却实实在在的苍老了,他驯服的石狮,流动着城市的威严,他捕捉的石象,负载着公园的笑声,他刻在石碑上的墓志铭,伫立在别人的坟前”,这一系列的描述展示了老石匠作品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他凿的方石、盘的石磨、驯服的石狮、捕捉的石象,都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人们带来了便利、美好和欢乐。而他自己却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苍老,这种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老石匠的无私奉献和生命的无常。
“关于他的墓志铭,我是在他摆弄过的石头上读到的”,这句诗作为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老石匠一生与石头打交道,他的墓志铭出现在他摆弄过的石头上,仿佛是他生命与石头最终的融合。这一意象不仅象征着老石匠生命的归宿,也暗示了他的精神如同石头一样永恒。
整首诗的意象运用丰富而贴切,石头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象征着老石匠坚韧、质朴、永恒的品质。手锤、钢钎、青石板、收录机、石枕、方石、石磨、石狮、石象等一系列与石头相关的具象事物,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石匠气息的世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老石匠的生活和工作。
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中既有老石匠辛勤劳作的场景,也有他在简单生活中寻得的惬意与满足;既有他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有他面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坦然。这些元素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充满力量又饱含温情,既朴实无华又深邃悠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感受老石匠生命历程的同时,也能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他凿的方石,去了老远儿的地方”,这句诗让人联想到老石匠的作品走出山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体现了他的劳动成果具有广泛的价值和影响力。“山村的石磨返老还童,他却实实在在的苍老了”,通过石磨的“返老还童”与老石匠的“苍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老石匠的奉献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王志山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对老石匠生活细节和工作场景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创造的不平凡。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却以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石匠在石头世界中的坚守与追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传承与创新的力量。
总之,《老石匠和他的墓志铭》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时光遗忘却又永远鲜活的石匠形象,让我们在石头的纹理中读懂了生命的真谛。
2025.1.6.于通潭西区半间闲舍。
附诗:
老石匠和他的墓志铭
作者 王志山
老石匠和他的墓志铭
他是石匠
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
身板是石头
性格像石头
他佝偻的脊背
是石柱堆砌的
弯弯的石拱桥
他麻石一样粗糙的脸
凸起的颧骨
是两座坚硬的石峰
他同石头交谈
用手锤和钢钎撞出的
好听的音响
疲劳时
他坐在青石上
像尊握着烟斗的半身石雕
他的家当是简单的
手锤和钢钎
是平生最珍贵的积蓄
他的生活是充实的
青石板上的收录机
播放着惬意和富足
他不拘泥生活的小节
就像他不计较
他的钢钎刻下的
琐琐碎碎的一切
他的手艺是祖传的
他传出了祖传的手艺
祖传的手艺是粗俗的
他的手艺是精巧的
他凿的方石
去了老远儿的地方
在山坳的小石屋里
他枕着石枕
从来不觉得孤独
他盘的石磨
碾出生活的芬芳
山村的石磨返老还童
他却实实在在的苍老了
他驯服的石狮
流动着城市的威严
他捕捉的石象
负载着公园的笑声
他刻在石碑上的墓志铭
伫立在别人的坟前
关于他的墓志铭
我是在他摆弄过的石头上读到的
1983.5.12
王志山(网名:思、思诗)。博士,正教授级高工,作家,森林、生态诗者,经济学者。民盟中央委员、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创始人)。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生活的牧歌》《生命的风景》《生存的剧本》《生态的承诺》《生长的印痕》《生辉的历程》等“生”字系列自由体诗集六部;与作家、书法家张华中先生共同创作的《百花诗书》《百树诗书》《百山诗书》《百鸟诗书》《百水诗书》《百象诗书》等六部“百”字系列格律诗、书法作品,已经出版二部;主编出版诗集《大森林诗草》《伊春的颜色》二部;出版经济类专著《中国林区綠色经济概论》《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展望》《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实践》三部;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诗选刊》《黑龙江日报》《文艺界》《黑龙江作家》等国家及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近千篇(首),有作品在国家、省级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