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香03
龙莆尧
白鹿洞书院之所以延续一千多年而不废,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历代的热心人士接力维护,但究其实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使然。外族可以夺取大汉的江山、建立自己的政权,但不能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清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统治者可以让全国的人都留着一条跟满人一样的辫子,但是,中国读书人手中捧的、科场上考的仍然是四书、五经!
白鹿洞书院正是一个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所在。
在我看来,历来投身白鹿洞书院的人,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来,而另一种则是来寻求、切磋或传播学说的。
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庐山国学创办之时,科举制度已在中国设行了350多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已成了国人唯一的途径,因此,这里成为国人为驰骋科场而厉兵秣马的场所是理所当然的事,名师出高徒,从这里走出众多科场高手也是预想之中。据统计,白鹿洞书院自创办到废止的近千年中,共走出进士102名,其中,有伍乔、刘式、戴衢亭3位状元。在中国推行科举制度的1300余年中,其间产生进士10余万,状元660位,相比之下,白鹿洞书院这一组数字,实在算不上辉煌。从中可见,白鹿洞书院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传播、切磋学说的场所而存在的,朱熹主持复兴之后,更是如此。
朱熹推祟的理学发端于北宋的周敦颐,没有史料证明周敦颐到过白鹿洞,他落脚庐山时,也许白鹿洞书院正在废弃之中,但他创立的濂溪书院却正在庐山的莲花峰下,这里是他培育程颐、程颢兄弟成才的玚所,也是他自己的终老之地。周敦颐逝去106年之后,朱熹举起了修复白鹿洞书院的大旗,这时,理学已经程颐、程颢发扬光大,朱熹则成了这门学说的集大成者。
就在朱熹大力推崇理学的同时,一个与理学相悖的心学悄然而生,其始创人便是陆九渊。同是源自儒家的两派学说悖行已有一段时间,而朱、陆二人也终于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锋,淳熙二年(1176),两人相会于信州鹅湖寺。当时,朱熹提出学而至知,先博览而后归之约,而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本心,然后加以博览,他认为本心之性千古不变,明心功夫终究久大。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6年之后,朱熹诚邀陆九渊到白鹿洞讲学,在那里,陆九渊为白鹿洞书院的学子们详细讲解了《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朱熹的门徒们听得津津有味,连朱熹也兴奋得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课后,他请陆九渊书写这堂课的讲义,并将讲义刻于石上以作纪念。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这时离陆九渊到白鹿洞讲学已过去了300多年,陆氏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召集门徒来白鹿洞聚讲,聚讲的中心议题,自然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而此时,白鹿洞的洞主正是王阳明的忠实门徒蔡宗兖,可见,白鹿洞原是百家争鸣的所在。
时至于今,周敦颐、朱熹和王阳明的塑像,正分别静立在白鹿洞书院不同的院落里。
未完待续。
龙莆尧简介:龙莆尧,海南文昌人,1948年出生于广州,曾下乡当过8年知青,回城后曾在工厂、区文联、区政协工作,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小说集《水龙吟》、《龙莆尧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梅花魂》;随笔集《千年黄埔》、《黄埔沧桑》、《话说长洲》、《话说漳澎》、《水乡漳澎》;戏剧集《天边月》;报告文学集《黄埔人》;人物传记《誓不低头》11种,另有一批粤剧、粤曲、歌词在舞台演出或制成音像作品传播。有多个作品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