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浙江绍兴王阳明故居旁的纪念园内有一座雕像。阳明先生一手拄杖,一手擎灯,奋力前行。那种以自己的光亮灼照大地,引导他人秉烛前行的画面感十分突显。良知者的形象何其高大,光明者的心何其耀眼,向光明行的脚步何其坚实。当时,我为之感动良久。擎灯人的形象从此定格,令我挥之不去。
仿似王阳明一般,卢策先生是一位文学擎灯人。去年十二月底刚刚对卢策先生进行了文学采访的赣南师大文学院程箐教授的学生谢佳芸,被卢策擎灯人一般的生命姿态深深打动,有感于采访过程中卢策先生身上显现的治学态度与人格魅力,充满深情地撰写了悼念文章,特此载发,以飨读者。
——文瑞
师恩难忘:深切悼念卢策老师
谢佳芸

打开与卢策老师的对话框,聊天记录还停留在几天前,彼时那一句句亲切的回复,仍历历在目。可如今,当我再次发出消息,对面却再无回音,寂静得令人揪心,我知道,老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初次知晓卢策老师,是源于明飞龙老师的推荐,他向我们提及了《大山里的女人们》和《客家女》两本书。初读之下,只觉文字亲切自然,书中的女性形象生动且真实,而故事背后隐匿的是作者对时代深沉的思索,我不禁为其深厚笔力所折服,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可因种种因素,我在选定采访对象一事上犹豫不决,刘汉波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我们应当对一些赣南老作家进行抢救性访谈。” 是啊,时光无情流逝,作为后辈,我们理应尽己所能,去留存那些珍贵的记忆与文学宝藏。
在老师们的支持与鼓励下,我与另一位同学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添加了卢策老师的微信,向他阐明采访目的。卢策老师的回应满是热忱,他欣然邀请我们前往他的书房参观,还将自己的诸多作品一一发来,只为让我们能为这次采访做好周全准备。老师那热情洋溢的回复,让我对即将到来的会面愈发期待,仿若即将开启一场文学的朝圣之旅。
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采访的日子,当我们叩开卢老师的家门,看到的是一位目光炯炯有神的老人,中气十足地说“欢迎你们!”他引我们至客厅入座,一坐下便笑着打趣:“和照片上差距不大吧?最近天气有点冷,特地戴了个帽子。”卢老师说到此,我便想起他在散文中写道的“年轻人爱美,老年人也应爱美,特别是健康的美。”卢老师始终以身作则,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他那矍铄的精神风貌,自此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间。
采访伊始,我们便发现他早已对所提问题了然于心,回答起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或许是察觉到了我们初时的拘谨,他温和地宽慰道:“你们别紧张,我当过老师,我能说很多的。” 接着,老师徐徐开启了他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逐梦之旅,其间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令我们愈发肃然起敬,而我们也在聆听中逐渐放松,渐入佳境。
这场采访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结束之际,卢老师还贴心地询问:“这不会给你们完成采访稿造成阻碍吧?倘若后期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咱们可以电话采访。” 这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关怀,暖人心扉。
还有一个细节,至今回想起来,依旧令我眼眶湿润。刚踏入老师家中时,暖意袭人,我便脱下了外套。然而,随着采访推进,室内温度渐凉,我或许是因寒意不自觉地微微颤抖了一下。卢策老师敏锐察觉,即刻停下谈话,目光关切地看着我说:“你要不要穿起衣服来?佳芸,会冷,披起来,不要感冒了”。采访结束后,整理录音时听到这句话总是双眼噙泪欲落,老师的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我将永远铭记。
在采访的间隙,卢策老师说:“你们写的评论我看过了,我很高兴,觉得你们这些研究生都很有水平,不仅文笔顺畅,而且文章深刻,很有力度,不愧是名师出高徒!”作为研一学生,自觉文章还有诸多不足,却意外收获老师这般诚挚的鼓励,心中倍感温暖。在此过程中卢老师不断鼓励我们发表评论,并给我们介绍各个刊物。那一刻,时光仿若交错,我恍惚间看到曾经身为编辑的卢策老师正在悉心指导着一群怀揣文学梦想的新人,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承蒙老师厚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卢老师的格言是:“文学需要真情,编辑需要胸怀。”回溯整个采访过程,他无疑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无论是对此次采访的鼎力支持,从欣然应允采访邀约,到热情分享作品、精心筹备会面,还是对我们评论的细致,为我们指引发表之路,都尽显其真情与胸怀。这般言传身教,令我们后辈由衷地敬佩。奈何相遇短暂,离别之后,再无重逢之日。那个午后的访谈,卢老师的音容笑貌已深深镌刻在我心间。只可惜我未能及时将采访内容整理成稿,呈予老师审阅,这成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或许,人生总是充满遗憾,我们总是在时间的洪流中追赶不及。但这一场相遇,是一位文学前辈对新人的慷慨激励,是一位老师对学生学术探索的鼎力支持。唯有遗忘,才是真正的消逝,而心中铭记的,必将永恒长存。作为学生,我定将老师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怀抱着赤诚之心,在文学的漫漫长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那日午后,阳光暖煦,我们与老师在光影交错中道别。此后,老师身上那熠熠生辉的文学之光,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路。即便一切终会消散,那光芒,亦永不熄灭。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卢策老师!愿老师在天堂安息,我们永远怀念您!
2024年1月6日
(图片:刘念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