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纪念在“通海7.8级大地震中”遇难的"23"位官兵及家属逝世五十五周年
作者:朱万祥
审稿:孙化敏 李松林
王振保 申小国
马忠玖 刘朋岭
王春治 崔东华
吴 瑕 马顺清
汤光云王进生
齐国欣 胡焕银
李玉鹏 赵永科
陈绪福 崔荣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字184部队,1970年元月5日凌晨10分,在云南省建水县曲江公社发生七点八级大地震中,遇难官兵及家属23名,集体殡葬在八0八团老五营后山墨斗冲烈士陵园,后经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荆隆宫乡顺合街大队六九年兵高秀仁任总字一二二部队司令员时,经与建水县政府协商同意,已将"23"位官兵及家属全部搬迁到建水县烈士陵园,温县六八年兵战友王春治,李文玉,张毛桃,贾镀铭,张治平,王振洲,李宝森,河南省新乡县六九年兵李光明,河北省安国县七一年兵齐国欣,贵州七五年兵杨家林等战友分别前往老部队墨斗冲和建水县烈士陵园祭典地震遇难的战友及家属,李光明战友专门买白酒与贡品,总字122部队司令员高秀仁陪同,八0二旅副旅长陪同并指挥,总字一二二部队仪仗队参加共同祭典,王春治战友还保管好录制的祭典磁带。为此,为封丘老乡高秀仁司令员点赞!为所有前往老部队墨斗冲烈士陵园和建水县烈士陵园参加祭典的战友们点赞!祝愿在地震中遇难的战友与家属们在天堂安息,如有在天有灵,保佑总字184部队退役军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
2024年12月份,武汉市六九年兵汤光云战友携老伴前往雲南省建水县,重温军旅往事故地重游,并于2025年元月5日上午(地震纪念日),前往建水县烈士陵园,祭典了原总字184部队因地震遇难的23位战友及家属们,代表我们全体退役官兵表达了哀思。牺牲的战友中,包括通信连架线排六九年兵封丘战友任鸿远,在震中抱枪牺牲。还有在团高大农场义务劳动中因患病返回途中遇难的架线排战友张士清,以及温县六八年兵司机白小占。还有七五年在执行沙甸平息任务中牺牲的通信连报务员何明建。还有因其他事件牺牲的河北七一年兵李水印和贵州省七四年兵李聚等战友。

我们终身难忘,1970年元月5日凌晨10分,在云南省通海县发生7.8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的大地震,也是20世纪云南省内震级最大、伤亡人数最多、损失最惨重的地震,也是迄今为止除1976年河北省唐山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外,中国大陆受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大地震。
这次地震受灾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共造成15621人死亡(通海县震亡4426人,建水县震亡7415人,峨山县震亡3012人),836绝户,孤儿261人,受伤27120人,重伤6014人。倒塌房屋338456间,占震前房屋总数的32.2%,其中全倒的166117间。大牲畜死亡16638头,经济损失据当时统计为2.9亿元。当时的中国“山河一片红”,林彪、四人帮当道,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关于这次地震的震级和灾害情况无法得到应有的传播和报道。
直到2000年1月5日,在通海县举行的“通海7.8级大地震30周年祭”纪念活动上,政府才首次披露通海大地震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对一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伤害的7.8级大地震做了迟来的新闻发布。
不过,地处震中的高大公社五街村早在1975年就竖立了第一块“地震历史记载碑”,上面有“为给后辈知此事,留下碑文万古存”的话,并详细记录了该村的伤亡损失情况……
我们难忘某驻扎在峨山县红旗公社(现锦屏乡)通讯团刚刚入伍的136名女兵身着内衣逃离尚未倒塌的营房,在部队首长“保卫油库”的动员令下,进屋穿衣被余震导致的垮塌掩埋……
我们难忘峨山某部通信站29位女兵在地震中逃生脱险,但因28名女兵因着内衣逃生害羞,而在返回楼房内拿衣服余震时,全部遇难……
曲江两岸的高大乡,普丛村70户人家,有10户全部死难,全村死亡613人。位于震中位置的五街村,原有597人,194人死难,其中年龄最小的刚出生两小时。
峨山县城有逢5赶集的习惯,1月4日下午就从四面八方汇集了许多前来赶集的旅客和农民,两层楼的大旅社爆满,还在过道上加了地铺。地震时,绝大多数旅客遇难,竟死亡200余人。
通海大地震后,在当文革狂热的环境下,灾区收到了从祖国各地运来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像章,慰问信等物。
在极左路线的指导下,灾区“既不要国际支援,也不搞国内捐赠”,提出“千支援,万支援,送来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支援”,对来自各方的救援“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共退回各地捐捐助的人民币约十四万五千元,粮食两万多斤。当时的灾民只能在有限的帮助下开展自救和互救。
这样的细节其实还有很多,虽然通海地震已经过去了五十五年,可是在老照片记录下的断壁残垣间,仿佛还能感觉到那种死一般的寂静。
通海地震发生两周后的1970年1月17日,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正式登上了舞台,这大概是通海大地震的灾民对中国的地震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
通海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死亡上万人的大地震,在震后多年,关于这场大地震的相关信息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通海县政府才首次公开其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从秘密到公开,再到汶川大地震几乎面对全球的直播,揭示了一个大国从回避灾难到直面灾难的艰难历程。
在地震专家眼里,通海大地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三次大地震之一,死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巨大地震;
这是20世纪云南省震级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惨重的地震;
这是中国地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中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就是从通海大地震后开始的。
然而,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令举世震惊与高度关注相比,发生在1970年的通海大地震却匪夷所思地淡出了国人视角,成为一场鲜为人知的大劫难。直至2000年1月,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才首次在正式场合披露了地震中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通海大地震才广为人知。
对于极震区的人民来说,灾难,是他们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不能忘却的伤痛。1975年,地震震中所在地五街村通过集体出资,在村里一间公房的墙上立下第一块地震历史记载碑。时任队长的皮增光,谈及立地震碑的初衷,皮增光告诉记者:“大地震发生后,村里最老的老人都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地震。我们就觉得应该立个碑作个纪念,提醒后辈子孙有这么一场大灾难,让他们对地震随时保持警觉。”
过去的灾难磨砺了我们的精神,昔日的艰苦铸就了我们的韧性,今天的通海人更加坚强,更富有智慧和爱心,更加懂得感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多难兴邦的含义领会得更加深切。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我们经受过同样灾难的通海人民来说,令人倍加感动,倍加珍惜;对于我们今后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都是不可缺少的法宝。
地震给我们总字184部队创伤最大,震亡战友及家属23名,震塌部队营房无数间,原部队暂住的民房无数间,加至部队刚组建,当时重建家园工作困难重重,我记忆部队在曲江糖厂召开了全团官兵震后重建动员誓师大会,八0八团首任政委赵国福作了鼓舞士气的动员报告,他说:"地震砸塌了我们的营房,但我们的官兵经受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官兵意志更加坚强,困难象弹簧,你弱他就强,我们不能气馁,一定要天当房,地当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重建家园,我相信八0八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动员报告之后,全团掀起了"重建家园"的新高潮,各营连先自盖稻草营房住宿,然后自已设计,自已施工,制瓦,烧砖,烧白灰等,历经八年,全团官兵全部住上了正规营房。1984年10月1日我们团代表火箭军参加了首次国庆大阅兵。首次在全国,全世面前公开亮相,全面展示了中国火箭军的军威和国威。
此文落笔有点难,
强烈地震有惊险。
文中错误难避免,
欢迎读者提意见。
笔者附言:
当笔者将此文落笔后,发给所有审稿人进行阅读审稿,有几位战友提出了不少建议,我采纳修改录入,后又看到群主王春治战友在阅读此文后,写出的读后感很好,所以,我想把此文全部录入此文后边,与读者共同分享如下:
王舂治战友群主回复全文如下:
此文写得非常好👌🏻很详细,很有纪念意义。我当日同高治民付政委等人正在去前往北京开积代会的62次列车上,当时62次是昆明至郑州,郑州倒換车到北京。信息不通,云南地震我们并不知道,但到北京下车后,只见在北京支左的韩滨团长到北京站接我们,并用车直接把高治民送往机场返回云南。我们到北京礼士路第二炮兵招待所后,才得知云南发生了地震,但并没提到高政委家属伤亡之事。2007年清明节当日,我同李光明,李文玉,张毛挑,买了酒,贡品前去墨斗冲烈士陵园,见到任洪元等烈士墓碑,并留有照片,高治民的三个孩子墓碑,我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高 建,高 明,高 慧。灾难呀!可惜呀!
群主王春治
朱万祥,男,中共党员,初中肄业,退休警官,原籍河南封丘,驻新乡市凤泉区,文学愛好者,擅长诗词自由体、散文等创作,近年上网发表文章100余篇,退休13年,著书1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