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善凯论万物与大自然的关系
作者 袁爱华
认识王善凯老师后也数次到其书画工作室喝茶闲聊,有人说你咋就喜欢去王老师那里玩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想过,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王老师为人平和,亲切,从他身上能感受到为师的祥和,待人真诚,不做作,做事自然,不刻意,第二,他的工作室离我住处较近,抬腿的功夫就到,第三,跟他聊天也是一种学习,他虽不是学富五车,也是饱读诗书,识文断字之人,王老师虽年长,但他善于学习,非常勤奋,心中有梦想,对自己挚爱的书画艺术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从他身上我看到的第一种精神,《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不言放弃”的精神,第二种精神是他在发挥许昌县水道杨公社被毛主席授予全国老模的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不倒翁精神;他虽已退休,但是痴心不改,原本可以赋闲在家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可他却在古稀之年戒骄戒躁继续发挥余热,活到老学到老,他深知艺无止境,学海无涯。
每次走近王善凯老师都是一次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听他讲过他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听他讲述他凄苦的童年,以及他成年后如何一步一步打拼成长至今,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如何从一个书画爱好者成为事业单位的文艺骨干,如何从小学生考取到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那怕废纸三千,苦练基本功,如何遇到生命中的伯乐,如何慧眼识珠发现他这个人才,如何结识恩师,如何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胸有成竹,如何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如何做到诸体皆能,书画同源,能写会画还能吟诗作赋,有关王善凯谈万物与大自然的关系,每次亲眼目睹他当众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书画作品,仿佛看到他幕后挑灯夜战的身影,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从他瘦小的身上不仅看到了卖油翁中的老者,又让我不由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子子孙孙传承非常重要,王老师热衷书画艺术,除了每天雷打不动像上班一样在圆融文化中心值守,还要每周日受邀到郑东新区为学生授课,他的儿子也完美继承了他的衣钵,周末还要在王老师工作室给一帮热爱书法的孩子们上课。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王善凯论万物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自我走近王老师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都知道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大自然有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春养,夏放,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赋予世界万物的规律, 顺者昌,逆者亡,生活中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道理,何为道?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四季。何为理?理是指各种规章制度,比如交通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何为礼?约定俗成的礼节。如接人待物的一些风俗。

王老师又谈到书法与各家的关系,道,道讲究一个道法自然。儒,中庸之道,佛,讲究奇侧生姿,无中生有,书随时代,娇柔做作。谈到古代书法,追求憨态可掬,自然大气,现代有些人给世人呈现出来的书法是扭曲变态。
谈到艺术,王善凯老师的见解是中庸之道,端庄大气,掺杂进的是哲学审美,谈到书法发展史,他说汉武帝至今执行的是儒家之道。

走近王善凯老师,有种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感,王老师真可谓是一本百科全书,王老师身材不高,给人的感觉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可谓博古通今,谈起历史也是头头是道,说起地理那是如数家珍,地理是他的擅长热门话题,祖国的名山大川,大好河山,无他不知的,跟他交往的人都很敬重他,有初次走进他书画工作室的爱好者,看了他的书画作品瞬间仰视的目光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王老师也可谓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之人,悟性非常高,虽然身怀多项技艺,可他为人非常谦和,非常谦卑,非常礼貌,他虽步入古稀之年,对比他年轻的人依然很尊重,比如每次看到我,都亲切地称呼:袁老师。工作关系,曾接触过省会大大小小的书画家不少,像王老师这样的也不多见,王老师为人师表的风范着实让我很受感动。
每次从王老师那里回来,我都感觉受益匪浅,虽本人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但作为文学爱好者写段心里话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篇小文虽不能全面向世人展示王善凯老师的风采,也是我酝酿数日借灵感来袭有感而发。
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自然就好,真情实感的流露最难能可贵。新年伊始,真心祝愿王老师在以后的从艺道路上再创新高!

作者简介
袁爱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专著《中原名人访谈录》,散文集《黎明前的曙光》散文集《人间烟火》出版中,从事媒体数年,发表文章数百篇,以人物传记,散文,诗歌,杂文见长。

